字号:

珍珠港遇袭后,有人在舰艇上写下暖心备忘录

珍珠港遇袭后,有人在舰艇上写下暖心备忘录

2019年11月25日 02:43 来源:重庆晨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二战纪实影像图典·美国卷》背后的故事(1)
  珍珠港遇袭后,有人在舰艇上写下暖心备忘录

美国大兵为了和女友吻别,不得不让别的男人抱着她。

  张海星主编八卷影像巨著《二战纪实影像图典》之《美国卷》。

  2015年12月,隐居重庆南山的民间出版人张海星先生推出八卷影像巨著《二战纪实影像图典》之首卷《中国卷》(上下),国内从此有了图源正版、纸质精良、影像高清的二战图典。2017年2月又推出了《日本卷》(上下)。近日,八卷系列中最重磅的《美国卷》(上中下)出炉,与正在全国公映的美国二战大片《决战中途岛》彼此呼应。

  战时岁月中,中美同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国,像兄弟连一样心手相连:丛林鏖战、怒海惊涛、碧血长天。我们用五期专栏,从影像史学和影像人类学的角度,打望《二战纪实影像图典·美国卷》及其背后的故事,还有张海星一个人和八卷图典的光荣与梦想、痴心与苦情。

  战前

  南山深处,冬已深,腊梅未开。张海星家里开向花园的底楼,堆满了从他的射钉枪工厂院里砍回来的香樟树段,芬芳沁人,岁月静好,一如珍珠港被袭击之前的美国。上中下三册近15斤重的《美国卷》,735页1086张高清图片,摊开在我们之间的大桌子上,黑白灰的色调虽然滤去了炮声和血色,但依然震撼。我可能算得上是读图不少的人,但却从未见过里面的大多数照片,所以这些按美国卷入二战的进程所编排的影像,就像战争对我第一次打开;张海星对我聊起里面的主线和细节,就像罗斯福炉边谈话一样,如数家珍。

  “1939年9月1日,德国袭击波兰,二战在欧洲爆发,苏联和美国都保持中立。但英法兄弟遭希特勒打得满地找牙,要啥没啥!罗斯福还是想帮一把,1941年3月就说服国会搞了个《租借法案》,只出东西不出血。1941年德国袭击苏联,美国又宣布《租借法案》对苏联也适用。老美这才想起,地球那边还有个中国,和日本苦战4年了,更是要啥没啥,于是就开始重视我们,也借东西了,但还是不出血。直到1941年12月7号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才下水。当年底,中英美三国在重庆开会,把中国设为盟军中国战区。从此,中国走向世界。”

  《美国卷》的第一幅图片是1899年美国纽约一家装饰豪华的私人公寓。如果不看图片说明,还以为是法国凡尔赛宫的房间,从顶棚到四壁,都是金碧辉煌的洛可可风格,铺着虎皮地毯,一种纸醉金迷的浮华感。

  最后一张是美国硫磺岛战役6名海军陆战队员死撑星条旗的照片。此图虽然有事后摆拍之嫌,但跟白宫、总统山、好莱坞和航母一样,同为美国国家实力的商标。美国人就是用赢得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绩和无数的科技发明,保障了第一张图片所展示的那种生活场景。

  张海星说,美国似乎早就为打赢二战作好了物质准备。“所以我选了一张爱迪生在书房里面工作的照片。书架上两排精装书籍的书脊在闪亮,他面前一台有可能是最早的录音机的东西,更加闪亮。虽然他的衣服和地毯都是皱巴巴的,皮鞋也擦得不干净,但就是他的发明精神和成果,保证了美国能打赢二战。”

  同样的保证来自飞机和石油。张海星介绍,“我选了一张1903年莱特兄弟中的弟弟奥维尔·莱特的照片。他驾驶‘猫头鹰号’飞机在北卡罗来纳州试飞成功,发明飞机,从此改变了人类的天空和战争方式。还有一张是1902年石油从德克萨斯州的油井喷出,像炮火一样冲向天空,就像图典后面很多战争情景一样,战争也拼的是石油。”

  在图中,莱特弟弟站在他的双桁固定翼飞机和地平线前,他的身影和飞机比起来是那样渺小,但不到30年后,1940年,一张美国海航飞行表演图片上,9个呈扇形的18机编队从头上飞过,遮满天空;到宣告二战结束的“密苏里号”日本受降签约式后,呈8机编队飞过东京湾的美军F6F地狱猫和F4U海盗战机,更是多达1000架。

  不过,美国战机冲向二战的历程相当曲折。罗斯福只是出借一点东西的《租借法案》,最有名的反对者居然是人类航空史上跟莱特兄弟齐名的美国空军上校林白。“林白是历史上首次完成单人不着陆飞越大西洋的人,他认为英国打不赢,反对美国卷入;还有一个叫做‘反对《租借法案》母亲运动’的组织,从照片上看,都是贵妇人,单腿跪在国会大厦前,恳求国会否决《租借法案》。这个法案折腾了两个月,最后两院才表决通过。”

  原来,这些“跪”妇都是妈妈,不想儿子去当炮灰,可怜天下父母心!接下来,战争味道渐浓:1941年7月23日,西雅图市民纷纷把自己家中的废旧铝锅,从楼上扔进停在路边的卡车里,像两年后101空降师在诺曼底机降的漫天伞花。1942年12月1日,美国开始实行汽油定量配给制,此时距珍珠港被袭仅仅过了一年。战争就是拼金属和汽油,美国已经进入角色。

  珍珠港

  图典中有一张美军轰炸机视角的跨页珍珠港战前全景,堪称战前美国的写照:宁静、富足、宽阔、懒洋洋。无数的巡洋舰、潜水艇、战列舰和航母,像小舢板一样散布在清澈见底的夏威夷碧波中。但1941年12月7号清晨,从日军偷袭舰队旗舰“赤城号”航母上起飞的97式鱼雷轰炸机,永远打破了这种宁静。

  张海星说:“珍珠港是北太平洋岛屿中最大最好最安全的军港,最多可停500艘舰船。日军空袭当天,最惨的是,美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倾覆,1177名官兵阵亡,包括舰长瓦尔肯伯格上校在内,占到珍珠港阵亡总人数的一半。”

  日军袭击一个半小时后,檀香山市的报纸就上街了,大标题是“战争!”但日本的战争宣告,直到下午才递交。“当天下午2点,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和特使来栖三郎,向美国国务卿赫尔递交备忘录,对美国宣战。从照片上看,两人笑容满面。无论是对喜怒不形于色的东亚人,还是对职业外交官而言,他们的表情都写满了日本的志得意满。”

  第二天,罗斯福在国会发表了“这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的著名演讲。“不到半小时,两院一致通过对日宣战。参议院投票为82票支持,零票反对;众议院为388票支持,1票反对。这张反对票是来自蒙大拿州的女参议员珍妮特·兰金投的,她是永远的反对票。早在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她也投了反对票。”

  从多张照片上看,那几天罗斯福无论是在国会演说,还是在白宫阅读宣战文件,左臂都佩戴着一圈中国式黑纱。“他的哀悼很有理由,海军部长诺克斯向新闻媒体通报:珍珠港一役,美军太平洋舰队共战损‘亚利桑那号’战列舰、三艘驱逐舰和两首小型舰艇。2729人死亡,656人受伤。”

  惩罚机制开始运转。密歇根州民主党代表约输·丁格尔的一张照片,展示了一个美国精英家庭的室内情景和参政力量。他舒适地坐在客厅沙发上,跷着二郎腿,手持报纸,满地扔着刚读完的报纸,妻子静坐一旁织毛活。后景陈设可见苏格拉底和大象的小型雕像等,还有豪华的落地式收音机。“他已经要求把驻守珍珠港的5名陆军和海军高级将领送交军事法庭。最后,原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上将被革职,降为少将,第二年退役,由尼米兹上将接任。”

  在珍珠港炮火连天、水柱冲天的影像中,一个比较暖心的细节是袭击之后,在海岸附近一艘舰艇的炮塔钢板上,有人用粉笔写下备忘录:全体船员注意,生长在舰尾的甘蔗不要吃,谨防有毒。

  吻别

  正如已被德军占领的巴黎那边一个来自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帅哥加缪所言:“战争就是分别”。而分别的人类学仪式,就是吻别。一张20世纪初的照片显示:美国街道上,一排男女在拥吻,其中有两对彼此吻接的部位,掩盖在男方大礼帽的阴影中。图片说明是“1917年吻别成为纽约市公共场合常见的现象。”

  或许,1861年的南北战争和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男女在当街吻别这件事上还没有准备好,但从此以后,在二战的各种现场,吻别就成为美军和平民告别的标配仪式了。

  战前,1940年10月24日,陆军第165团一名士兵,乘火车前往麦克莱伦堡接受军事训练。女友和可能是女友的妈妈前来送行。穿着毛领大衣的漂亮女友,双手撑在月台半人高的铁栏上,拼出全力仰接他从车窗里挤出的半个身子,像空中加油的两机成功吻接。女友蹬着高跟鞋的双腿无从搁置,悬在空中,把身材的曲线拉得特别蜿蜒,就像5年后麦克阿瑟飞过的东京湾海岸线。

  珍珠港袭击当天,休假士兵都奉命提前归队。纽约34街汽车站,一位金发美女也是仰接车窗里男友的吻别:她的黑皮包搁在男友背上,她双手抓住皮包,把男友环扣其中;男友双手也扣环着托住她的背,她的满头卷发像瀑布倒流。另一位士兵在车下,双手环扣美女的双腿,像一颗高射炮弹一样往上投送,手里还捏着可能是灰狗巴士的车票。车上那位兵哥哥为了完成和情妹妹的吻别,不得不让别的男人抱着她。

  吻别更是战争胜利时的加持。一幅跨页大幅照片再现了1945年5月7日纽约曼哈顿时报广场的情景。现在电视大屏幕的地方,当年像是一个小舞台空间,顶上立着一尊5层楼高的自由女神像,下面有一行字“红十字战争基金”。一眼望去,周围除了骆驼牌香烟画着头戴风帽的美军飞行员巨幅广告、帝国葡萄酒巨幅广告和自由女神,就是密不透风的人山人海。“时报广场号称世界的十字路口,这天,从欧洲那边传来德国无条件投降的喜讯,欧战结束。虽然此时冲绳那边,美军还在血战,大家还是涌上街头庆祝。”

  镜头推进,在两张半页小图上,图片说明是“一些美军士兵当街亲吻陌生女子欢庆胜利”,细看既有戴白圆帽的水兵,也有戴船形帽的陆军士兵。

  两个多月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一样的现场,一样的情景再次出现,更加火热。“这就是那张最著名的‘胜利日之吻’照片,一个水兵在时报广场热烈亲吻刚刚碰到的一名女护士。难以确定照片上两人是谁,但后来一直有人声称,那个护士就是自己。其中一个女人还说后来和那个水兵结了婚,并抱怨他再也没有像当时那样吻过自己了。可见当时,亲吻陌生人成为广场上大家表达胜利之情的一种流行方式。”

  65年后,2010年8月14日,在时报广场上,大约200多对情侣又当街亲吻。张海星说:“这是纪念二战胜利65周年的一个活动,再现当年那张照片的情景,是‘胜利日之吻’的真人秀;美军圣地亚哥太平洋舰队基地还专门立起一尊8米多高的玻璃钢彩塑,是‘胜利日之吻’的雕塑版。”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马拉

【编辑:郭泽华】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