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老漂族”照顾儿孙贡献大 专家:要更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

“老漂族”照顾儿孙贡献大 专家:要更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

2019年12月02日 11:23 来源:广州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广州社科院专题调研:

  “老漂族”照顾儿孙对城市发展贡献大

  专家建议子女要更多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

  近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对广州的“老漂族”进行的调查发现,多数广州“老漂族”都是为照顾儿孙而来,他们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客观上起到了弥补当前城市社会育儿、养老等服务不足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当前广州‘老漂族’的社会融入程度相对较低,面临着环境适应、文化融合、身份认同等一些问题,建议子女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该调研报告负责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苗兴壮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

  广州“老漂族” 多为照顾儿孙而来

  所谓“老漂族”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居住的老年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帮助照顾第三代而来,以便减轻子女的负担。此次调研发现,“老漂族”作为流动人口群体迁居到新城市,面临着户籍、文化差异、身份认同等各种问题。加上老年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社会融入较为缓慢,成为社会融入最为困难的群体,这使他们面临诸多问题,如:在居住地少有朋友,精神孤独;有的老夫妻分居两地互相牵挂,两头放不下;子女忙于工作对老人缺乏关心;因本地没医保有病怕上医院,宁可硬扛等。

  目前,中国流动人口中老年化趋势明显,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在全国将近1800万的流动老年人中,专程来城市照顾晚辈的老人占比高达43%。从此次广州市社科院的调研中发现,在随迁广州的“老漂族”中,为照顾儿孙的目的而来的比例占多数。

  老漂族“看病难”

  异地就医手续繁琐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一些不需要立即治疗的慢性病,多数“老漂族”都表示,“能回老家治就回老家治,便宜一些,又有医保。”家在河北的梁叔去年来广州带孩子的时候发现自己常常胃疼,后来去医院检查,发现是阑尾的问题。梁叔就等了几个月,回到老家才去做了阑尾手术。“听说是可以办异地医保,但我们毕竟也不是一直在广州住,来回折腾手续也够麻烦,怎么办理我们也不知道,孩子们又忙,没空研究这个。”

  广州市社科院此次调研发现,“老漂族”的养老金、医疗保险等都来自他们的户籍所在地,而他们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城市的经济。“外来老年人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难题,如在跨省就医异地直接结算方面,虽然广州2017年已经可以办理了,但由于办理程序涉及较多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外来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对互联网的使用不熟练,不了解办理程序,因而在广州看病医保报销难仍然是困扰他们的一个问题。”

  社会融入:

  “老漂族”归属感有待加强

  调研发现,广州“老漂族”的社会融入程度不高,尤其在心理融入和文化融入方面程度较低。从“人际融入”的状况来看,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与本地居民的相处是“好”或“非常好”。在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中,绝大多数的被访者认为几乎没有被歧视。

  然而,人际融入并没有很大程度上提升老漂族对于广州的归属感。调查通过“城市归属感”和“社会距离”两个维度来测度被访者对城市的认同情况,“心理融入”体现在对未来生活的计划上。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被访者选择将来要回老家,只有小部分人表示会一直留在广州,还有部分人目前没有明确打算。

  另外,被访者的语言掌握情况、微信使用情况、独自使用公共交通的情况等,都会影响其社会融入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被访者能够听说普通话,但会听说粤语的人较少。微信的使用可以增加人们的感情联系,特别是对独在异乡的老人家来说更是如此。但调查显示,被访的外来老年人会使用微信的人较少,有一部分老人甚至根本没有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

  调研还发现,“老漂族”的社会融入程度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内心越接受广州、对广州归属感越强的人心理健康程度越高,与广州的社会距离越小的人生活满意度越高,掌握广州话较好的人生活满意度更高;没有感受到歧视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更好;经常使用广州公共文化资源的老人心理更健康。

  而从抑郁度来看,对广州城市归属感越强,对广州的社会距离越小的人抑郁度越低;相对于没有感受到歧视的人,感受到歧视的人抑郁度更高。

  建议给予“老漂族”更多关注

  调研建议,在促进社会融合方面增加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虽然广州市在促进来穗人员融入社会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多数措施主要是针对务工群体及其子女的,如职业培训、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等,而对来穗老龄群体重视尚显不足。

  为此组织方建议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今后在促进融合的工作中给予‘老漂族’更多关注。”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现有社区服务平台的作用。目前广州市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在很多社区设立了服务平台,提供了多种服务项目,其中包括一些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项目。

  例如,可以通过一些服务平台,提供一些能够促进外来老年人社会融入方面的项目,如提供粤语听说培训服务、广州历史文化培训服务、老年人上网及智能手机使用培训服务、“参与式”文娱康乐服务等,从而帮助外来老人更好地适应广州。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交流会、茶话会等活动,从而引导外来老人走出封闭的个人生活圈,拓宽社交面,从而增强他们对广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调查报告负责人苗兴壮:“老漂族”对城市发展有贡献

  广州日报:为什么广州市社科院要进行“老漂族”的调研?

  苗兴壮: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青壮年定居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已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老年人会迁居到子女所在的城市帮忙照顾孙辈,以减轻子女的生活和工作负担,这就是“老漂族”形成的社会背景。虽然近几年社会各界对“老漂族”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对于这一群体的了解仍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更深入地了解居住在广州市的老年流动群体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并试图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找到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的思路。

  广州日报:“老漂族”对广州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苗兴壮:他们中绝大多数居住在广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子女照顾小孩,他们在解决子女的负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减轻了年轻父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使其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因而“老漂族”对广州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当前社会育儿和养老等服务不很充足的作用,也对缓解大城市的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广州日报:对有关部门协助外来老人解决异地就医等具体难题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苗兴壮:建议社区服务机构协助有需要的老人办理医保异地结算手续,如果人力不足可以通过招募和培训更多的志愿者来完成此项工作。目前一些社区服务机构或社会组织会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网络渠道来宣传其组织的各种促进来穗人员社会融合的活动,这无疑带来了很多方便,值得提倡。但调查显示,来穗老年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不会使用微信或上网,他们无法获得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使他们失去参加活动的机会。

  为此建议有关服务机构在组织促进社会融入的活动时,有关宣传应考虑老年人获取信息的特点。如果该活动适合老年人参加,在进行宣传时要顾及老年人获取信息的特点,在使用网络途径的同时,也应同时使用社区宣传栏、发放宣传单等传统方法。

【编辑:张燕玲】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