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侗族青年“文化创业”带动乡村技艺“复兴”

侗族青年“文化创业”带动乡村技艺“复兴”

2019年12月20日 13:28 来源:新华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新华社贵阳12月20日电 题:侗族青年“文化创业”带动乡村技艺“复兴”

  新华社记者黄勇贤、罗羽

  时隔十七八年,76岁的侗族老人王阳英又开始织布和染布了,寨里一位年轻人“文化创业”的成功激发了她重拾侗族传统技艺的决心。

  “我们侗族很多人从小就学习织布、染布,我以前自己也织布、染布、缝制衣服,后来市面上机器织布多了、快了,我们又要出门干活挣钱,就不再织布、染布了。”她说,最近两年,看到村里的年轻人杨成兰通过创业把侗族土布卖到了国外,她又有了染制土布,并让更多“外面的人”前来村里观看的愿望。

  王阳英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丰登侗寨人。她口中的杨成兰,是一位返乡创业的“85后”女大学生。她和丈夫吴方俊一起,把家乡的土布生意做到了年销售额200万元,带动农户270户。

  “我想把传统的侗族织布手艺保护下来,让更多人喜欢侗族土布,进而喜欢侗族文化。”站在生产车间的露天平台上,穿着蓝色土布衣服的杨成兰用手指着周边5栋木楼说,这片“生产基地”是夫妻二人过去一年半投入上百万元新建的。

  2009年,杨成兰从地处深山密林的老家考到贵阳读大学,毕业后在外闯荡了7年。2016年她辞职回家,开始了织布、染布、销售土布的创业历程。在外打拼的她看到,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工业布正快速取代土布,传统的侗族织布、染布手艺正逐步流失。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市闯荡,农村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侗族土布是用传统的棉、麻、丝等织成布匹,再用植物染料泡染,晒干后裁剪制成饰品、衣服等。”她说,从小跟奶奶和外婆学习织布、染布,对这一技艺感情很深。

  “一开始大家觉得土布是做来自己穿的,根本没法卖钱,且传统手织布过程漫长、烦琐,很多人并不愿意重拾技艺。”杨成兰说,但随着销量增加,收益改善,大家的积极性有了提高,还带动黎平、荔波、从江等周边县份的农户织布及种植染料。

  杨成兰的土布用蓝靛、柿子、红花、枫叶、杨梅树叶等一二十种植物染料染制,因其独特的手艺和染制方法,逐步赢得市场青睐,订单增多。其土布价格每米最高400元,最低20元。2017年销售额约150万元,2018年达200万元。还销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

  杨成兰的成功激发了寨里40多户像王阳英一样的村民对土布技艺的重视。王阳英说,看到杨成兰将土布卖出大山,并将喜欢土布的客商带入寨中,很多人转变了观念,不仅重拾织布技艺,还主动学习染制新方法。

  27岁的杨秋云是寨里的一位年轻人,曾到浙江、广东等地打工3年。回乡后,她从2016年起跟着杨成兰学习织布、染布、种植染料等,目前每月工资约4000元。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织布、染布、晒布,生活很惬意。”她说,她还成了染布方面的“专家”,教母亲用柿子、杨梅树叶等制成的新染料染布。

  “跟杨成兰学习这几年,我感触最深的是,乡村需要更多有知识的年轻人带领大家发展产业。”她说。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