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国在境外设站监测“海震”防范海啸

中国在境外设站监测“海震”防范海啸

2019年12月27日 10:10 来源:新京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我国在境外设站监测“海震”防范海啸

  已设40多个地震台站提前预警;我国发生本地海啸的可能性较小,但仍具有遭受海啸灾害的风险

  昨日,印度洋大海啸发生15周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在中国地震局作海啸科普讲座。新京报记者 周依 摄

  12月26日下午,中国地震局举行专家访谈活动,当天是印度洋大海啸发生15周年,专家们对地震海啸的成因、危害和灾害防范工作进行了解读。专家表示,我国为了防范海啸灾害,在海边建了很多验潮站观测海水起伏,首先设防的是东南沿海。目前,我国正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境外设置了40多个台站监测海上地震活动。

  新京报讯 12月26日是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发生15周年。当天下午,中国地震局举行专家访谈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陈颙,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丁志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对地震海啸的成因、危害和灾害防范工作进行了解读。

  2004年印度洋海啸近30万人罹难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9级地震引发大海啸,导致十多个国家近30万人罹难,50多万人无家可归。

  这次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如何形成,为何具有如此大威力?据陈颙介绍,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深海大地震发生在印度-澳洲板块和亚洲板块的俯冲带上,两个板块几乎互相垂直与俯冲带运动,俯冲的水平速度分量为52至60毫米/年。在这次地震中,苏门答腊西缘岛屿向西南水平移动了20米。

  “这次地震的震中为无人居住的海洋,因此地震本身造成的伤亡并不多。但地震产生的海啸袭击了几百、几千千米外的人口密集的海岸带,造成灾害严重。”陈颙说,这次海啸波及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缅甸、马尔代夫等国,遇难者总数2周内就超过了25万人。除人员伤亡外,建筑物等财产损失也非常严重。

  深海大地震易引发海啸

  据介绍,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地震海啸是海洋中发生地震时,海底突然发生很大的垂直运动,造成整个海水急剧抬升,并向外传播,于是产生海啸。

  “大家可以在自己家里做个试验,在浴缸里放一个大木板,木板的宽度一定比浴缸里的水深要大,然后猛地抬高,就能制造出一场‘人造海啸’。”陈颙解释道,引发海啸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深水、大地震,以及由深变浅的海岸地形。

  同时,海啸传播速度快,每小时可达700-900km,且可以传播很远,一般可传播数千千米,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灾害可能波及数千千米之遥的地方。

  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地震海啸包括1896年日本明治三陆地震海啸、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及1993年日本的昭和海啸等。其中,1896年日本明治三陆海啸海水冲上岸边的山时,最高到达了38.2米的高度。

  ■ 防范

  沿海多地已建验潮站观测海水起伏

  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破坏程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都为人类历史上所罕见。面对这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人类虽不能阻止其发生,但可以通过采取防范应急措施、学习相关知识和自救技能,将其伤害减少到最小。

  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有媒体报道称,在海啸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前,英国一位10岁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在学校所学知识迅速识别出海啸将至的迹象,让父母提前发出警报,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海滩游客的生命。

  遇到海啸发生时究竟应如何自救?据专家介绍,地震海啸到来之前第一个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而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如果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千米远的地方。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在防范地震海啸方面,全球各国尤其是地震频发的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陈颙介绍,目前来看,相对长期的措施是在有可能受到海啸侵袭的地方做好城市规划,而短期举措则主要是预警。

  在国外,美国1949年在夏威夷成立了一个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海啸发生后,能在海浪到达岸边前,提前几个小时对陆地地区发出预警。日本也已经拥有较完善的海啸预警系统,并采取了在海边设防浪墙等措施。

  据陈颙介绍,我国是遭受地震灾害较重的国家,但除了台湾岛东海岸及海南岛,历史上遭受地震海啸灾害记录较少。原因是我国近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及台湾海峡)海水较浅,大部分海域地震产生本地海啸的可能性比较小,只有在南海和东海的个别地方发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产生海啸。

  同时,我国近海大陆坡较长,海啸来临时很快触及海底消耗大量能量,加上我国近海有大量岛礁作屏障的阻挡,地震海啸不容易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破坏。

  虽然我国发生本地海啸的可能性较小,但仍具有遭受海啸灾害的风险。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实施,也日益重视对海域地震的研究和灾害防范工作,包括海域地震监测、海啸预警等方面。“我国为了防范海啸灾害,在海边建了很多验潮站观测海水起伏,首先设防的是东南沿海。目前,我国正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境外设置了40多个台站监测海上地震活动,包括我国支援印尼布置的11个地震台站,目前仍然在运行。”

  ■ 讲述

  “巨大灾害都发生在人们淡忘之时”

  “那是一个凌晨,下着雨,机场到处都是难民。我们到现场一看,城市里满目疮痍,尸体堆在一起。”曾参与2004年印度洋海啸救援的张晓东,至今记得抵达印尼时的震撼,“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味道,几层口罩都遮不住。”

  但当他到达海岸边,却发现“海滩上干干净净的”,后来听当地人说才得知,海水把房子的废墟都冲到了市中心,把整个城市向内推了三四公里,海水还倒灌进河流入海口,把河岸边的建筑也“洗刷一空”。

  张晓东回忆,到达后,救援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大的运输设备。后来是其他国家的救援队找到一个运输机,才把救援设备运送进去。还有国家提供直升机,把被海啸围困在山里的人接出来,完成伤员转运工作。

  他介绍,灾害发生后,全球有数十支来自各国的救援队赴当地,由联合国救援中心指挥协调,开展救援行动。“那么大的灾害,是无法靠单个国家来完成救援的,还是要靠国际力量。”

  张晓东认为,此次印度洋海啸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以后应对大的灾害有重要意义。

  “忧患意识太重要了,因为这种大灾害的间隔太长了,过去之后就忘了。巨大灾害都是发生在当人们把这件事忘记的时候。”张晓东说,尤其是需要政府部门投入,有切实手段提前部署,做好抗震防灾救灾的工作。此外,广大公众要树立意识,从小就要开始进行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演练。“应当开展经常性的防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科学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才能有效防范。”

  新京报记者 周依

【编辑:梁静】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