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北京二外组建志愿者服务队 为438名外籍旅客提供多语种翻译

北京二外组建志愿者服务队 为438名外籍旅客提供多语种翻译

2020年03月23日 17:4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北京二外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为438名外籍旅客提供多语种翻译
    23日,北京市召开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中新社 陈杭 摄

  中新网北京3月23日电 (陈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23日在发布会上表示,该校组成了30名学生的志愿者队伍,到首都机场T3航站楼D区和新国展入境旅客集散地进行现场服务,已累计服务时长2703小时,共为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38名外籍旅客提供了多语种翻译。

  多语种翻译服务

  顾晓园称,二外组成了包括英语、日语、韩国语3个语种,来自学校英语学院、日语学院、亚洲学院、欧洲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等9个学院的30名学生志愿者队伍,同时选派3名带队教师,成为首都第一批前往防疫一线的志愿者服务队,到首都机场T3航站楼D区和新国展集散点进行现场服务。

  这支队伍中男生10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21岁,全部都是“95后”,其中“00后”8人,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占77%。

  顾晓园表示,自上岗以来,志愿者们每天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和护目镜在集散点忙活,每晚回去,脸上都被口罩勒出“天使印记”。他们主要为外籍旅客提供多语种翻译服务,同时配合完成物资发放、数据统计和文案处理等工作,平均日工作时长10小时。起初几天人手不足,有的同学接连上了3天夜班,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2个小时,最晚的一次,直到凌晨一点半才下班。

  截至今日,二外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时长2703小时,共为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38名外籍旅客提供了多语种翻译。

  多语种服务12345市民热线

  顾晓园表示,在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的支持指导下,学校第一时间承接12345市民热线外语服务工作,迅速组建了一支涵盖20个语种、由27名中青年教师参与的抗疫语言服务工作团队,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外语服务部门对接。

  如有外籍人士对北京防疫政策不了解,打12345咨询电话,来电将立即转接到二外进行三方通话,教师们进行在线翻译,对外籍人士普遍关心的“如何隔离”等政策、规定进行规范性表达,帮助外籍人士透彻理解防疫政策。所有教师上岗前对北京市防疫各项政策都进行了系统学习,他们相互配合实现无休息日值班,为疫情防控尽个人之力。

  此外,北京二外20个语种的教师还用20种语言录制了两版《防疫小贴士》微视频,在机场、酒店、涉外商业楼宇播放。

  服务91名住校留学生

  “二外是一所国际化特色非常鲜明的高校。”顾晓园指出,目前,共有670名各国留学生,疫情期间,有113名留学生留在了中国,其中91名住在校内,他们分别来自56个国家。

  对于这些学生,二外成立工作专班,全力做好学习生活需求保障,安排专人24小时应急响应和服务管理,统一配发疫情防控物资,截止目前先后发放口罩4000个、洗手液121瓶、消毒纸巾110包。同时加大关心关爱力度,为他们过生日、赠送生日蛋糕,开展中国文化网络知识竞赛、太极健身等网络文体活动。还为滞留在武汉的赤道几内亚学生拨付困难补助,及时解决该生旅居疫区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对已经回到自己国家的留学生,二外按照中外学生趋同管理的原则,根据时差,实施同步或专门在线教学,开展每日联络和健康打卡,个人健康防疫和心理调适的宣传教育,加强关心慰问,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及时通报中国和北京疫情防控的政策要求,加强防疫战疫“中国经验”的共享。

  目前,二外仍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有775名,分布在43个国家。

  对于这部分学生,二外成立工作专班,点对点、一对一联系提醒,及时把北京市最新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和关心关爱传递到每一位同学,提示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学校严格执行信息日报和零报告制度,每天与他们保持联系,掌握他们的身心状态。同时积极与国外合作高校联系,协调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安排,在做好健康防护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学业。

  二外还开通了在线心理咨询平台,为在疫情期间有心理焦虑、恐慌或者其他问题的国内外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目前同学们状态都很稳定。

  多语种翻译重要文件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为让世界尽早听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抗“疫”的决定和决心,二外公共政策翻译专家用时2天,高强度、高质量完成了全文翻译。译文最终提交给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这也是全国人大英文官网第一次刊登非人大组织翻译的重要文件译文版本。(完)

【编辑:李玉素】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