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北京地铁6号线智能系统:车窗变显示屏 乘客晕倒可报警

北京地铁6号线智能系统:车窗变显示屏 乘客晕倒可报警

2020年04月02日 13:59 来源:新京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车窗秒变显示屏、乘客晕倒可报警 6号线上线智能系统

  首次实现了对车内乘客晕倒、挥手求助等信息的检测和报警。

  新京报快讯(记者 裴剑飞)近日,有些乘客发现北京地铁6号线有一列地铁列车发生了变化,起步后,它的透明车窗瞬间变成了电子屏幕,显示出列车行驶信息、前方车站信息。

  今天(4月2日)上午,记者从北京地铁公司了解到,这些变化都源自“首都智慧地铁”科研项目成果——智能列车乘客服务系统,目前该系统正在北京地铁6号线进行试验,在安全运营、智能维护方面都有所提升,已经具备了当车内有乘客晕倒、挥手求助后可自动检测并报警的能力。

列车起步后,车窗也可以瞬间从透明状态变成一面显示屏,分别播放列车当前位置、线网图以及前方车站三维示意图。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列车起步后,车窗也可以瞬间从透明状态变成一面显示屏,分别播放列车当前位置、线网图以及前方车站三维示意图。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候车引导屏幕”还显示不同车厢拥挤度

  今天上午9点半,记者从车公庄站上车,登上了新加装过智能列车乘客服务系统的一列6号线列车。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车门上方、通道上方新增4K高清屏幕,乘客可以在车厢的不同位置获取下一站、前方车站洗手间、扶梯、换乘路线、出口位置分布、前后车厢的拥挤度。除此之外,列车起步后,车窗也可以瞬间从透明状态变成一面55寸“魔镜”,分别播放列车当前位置、线网图以及前方车站三维示意图。

  记者从北京地铁公司了解到,这是北京地铁与其他科研单位共同研发的“首都智慧地铁”科研项目成果——智能列车乘客服务系统,目前在北京地铁6号线进行试验。

  “智能列车乘客服务系统是面向最优出行体验的全新一代地铁乘客服务系统。”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李宇杰告诉记者,该系统采用大量新技术,与传统系统相比,它具有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等显著优势,代表乘客服务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其中,最直观的就是车厢内增设的55寸“魔镜”,力求为乘客提供更丰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除了车厢内的改变,新的乘客服务系统也将给乘客在车站候车提供便利,记者注意到,在呼家楼站,“候车引导屏幕”与屏蔽门结合,当“智能列车”到来前,可提前告知乘客“智能列车”的运行位置、不同车厢拥挤度、强冷或弱冷,方便乘客选择合适位置候车。从本周一开始,北京地铁6号线调整了运行图,首次将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钟内,同时还首次开行了“越行大站快车”,针对这一变化,后续它还将支持对“越行大站快车”的运营信息提示。

  车内乘客晕倒、挥手求助可自动检测并报警

  其实,在目前轨道交通装备生产领域,把车窗变为显示屏已经不是新鲜事,一些产品甚至还将触屏、上网等功能融入到了列车之中。除了看得见的改变外,这套系统真正的“黑科技”其实是藏在背后的一整套智能系统。

  记者注意到,在车厢中新增设了感知摄像头,“利用车内感知摄像头、运用先进的图像识别和智能分析技术,首次实现了对于车内乘客晕倒、挥手求助等信息的检测和报警。”李宇杰告诉记者,为了保障行驶安全,在司机室也加设感知设备,利用司机面部特征推断驾驶状态,一旦检测到疲劳、分心,系统就会语音提示,让列车运行更有保障。

  在运营管控上,新的系统也将能更准确全面地反应车厢内的状态。李宇杰说,这辆列车已经可以实时采集车内满载率、温度、湿度、空气等信息,与其他列车运行数据一并上传运营监控云平台,为改善舒适度、运营管理提供数字化依据。

  此外,列车还实现了“网联化”,通过无线自组网,实现列车级信息传输。系统设置不良信息过滤“防火墙”,杜绝不良文本、视频进入。整车设立一体化平台,实现信息汇总、逻辑集中控制。平台支持扩展“千里眼”“顺风耳”“智能运维”功能,列车区间运行过程中,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主动感知(TIDS),只要前方出现构成危险的障碍物、人员,系统自动报警、提示降速;列车回库后,连接库内WIFI上传运维数据,为设备维护、故障预测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该系统已经进入运营试验阶段,后续功能还将继续完善。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协作记者 王贵彬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