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浙江临海六旬老人重拾“府城记忆” 传承内家功脊骨齐鸣

浙江临海六旬老人重拾“府城记忆” 传承内家功脊骨齐鸣

2022年01月25日 19:0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浙江临海六旬老人重拾“府城记忆”传承内家功脊骨齐鸣
    胡初跃和妻子汤玉芳在“府城一家人”展厅 范宇斌 摄

  (新春走基层)浙江临海六旬老人重拾“府城记忆” 传承内家功脊骨齐鸣

  中新网台州1月25日电(记者 范宇斌)“只要有人敢丢,我就敢捡。”成长于历史底蕴深厚的台州府城,65岁的浙江临海人胡初跃受府城文化熏陶,一直热衷于收藏当地民俗老物件。在他看来,这是重拾“千年府城记忆”。

  作为台州府城所在地,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县。10年前,倾尽半生积蓄收藏民俗老物件的胡初跃萌发了创办博物馆的想法。在临海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他在有“江南长城”之称的台州府城墙上为他的“心头宝贝”找到“安家之所”,创办了临海市梦宝来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以前民俗老物件鲜有人关注,我希望借由‘江南长城’这个窗口,将博大精深的台州府城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事实上,10年坚守并非易事,胡初跃特别感谢妻子汤玉芳的支持与陪伴,“特别是在2012年博物馆筹办之际,她因病住院,生死关头依然支持我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胡初跃说。

胡初跃介绍他收藏的老物件 范宇斌 摄
胡初跃介绍他收藏的老物件 范宇斌 摄

  寒来暑往,收藏早已成为胡初跃生活的乐趣,他还热衷于练拳健身。每天清晨,在台州府城墙之下,胡初跃和一群太极拳爱好者安静练拳的身影是临海古城里的一道风景线。

  “我父亲是一名抗战老兵,擅长五行拳,我从小受父亲影响,也喜欢打拳,尤其对强调‘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太极拳萌生出浓厚的兴趣。”胡初跃说,20世纪70年代,他跟随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的弟子、台州府城太极名家洪滌怀学拳,并被收入门下,得到其单传“内家功脊骨齐鸣”修炼法,并诚信守密30年。

  日前,“内家功脊骨齐鸣”被列入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这项“绝技”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胡初跃和妻子汤玉芳在内家功脊骨齐鸣传承基地练拳 范宇斌 摄
胡初跃和妻子汤玉芳在内家功脊骨齐鸣传承基地练拳 范宇斌 摄

  据了解,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太极拳属内家拳,而内家拳源于内家功夫。内家功脊骨齐鸣是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利用浑厚功力,内劲外示、以脊行拳的一种传承技法,展现人体脊柱关节运动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传统内家拳讲究整劲,重视潜能的最大化发挥。内家功脊骨齐鸣实质上是通过‘生命支柱’脊椎的蠕动、按摩和刺激,以激发两旁经络腧穴来提高对应脏器功能的活性和代谢效率,实现保健强身之功效。”胡初跃说。

  事实上,发声不是内家功脊骨齐鸣的唯一目的。胡初跃谈及,“发声只是以听觉替代视觉来验证人体脊柱运动过程的一种展示,不强调练功时追求时时发声,只需顺其自然,以脊行拳,效用自现。”

胡初跃在内家功脊骨齐鸣传承基地练拳 范宇斌 摄
胡初跃在内家功脊骨齐鸣传承基地练拳 范宇斌 摄

  “因传统武术传承的保守性,该练习法曾经面临失传危机。”胡初跃透露,“内家功脊骨齐鸣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瑰宝,老少强弱者皆可练习,如今我很乐意对外传授该功法。”

  随着胡初跃的拳技日益提高,前来求教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带领的“太极推手俱乐部”吸引了各年龄阶段的近30名太极拳爱好者,他也总是毫不保留地讲解自己的太极拳经验及对太极拳的感悟。为了提高大家练拳的兴趣,他还编写整理了拳法图文。

  “我的师父毫无保留、不计报酬地教授我太极拳,作为太极拳受益者、追随者,我也要把半生所学全部回馈给太极拳爱好者,传承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胡初跃说。

“内家功脊骨齐鸣”被列入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范宇斌 摄
“内家功脊骨齐鸣”被列入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范宇斌 摄

  从繁杂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找到适合自身的健康方式,汤玉芳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她坦言道:“一开始我觉得练拳很枯燥,自从十年前生病之后,我更重视健康,在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锻炼中,促进了血液循环,让我在感受到养生之效的同时,也是传承这项古老非遗。”

  如今,作为内家功脊骨齐鸣传承人,胡初跃深知责任重大。他在台州府城设立了“临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内家功脊骨齐鸣传承基地”,将非遗传承与其精心收藏的民俗老物件相结合,未来他还想创办“台州大健康府城文化交流中心”。

  “无论是收藏老物件,还是传承内家功脊骨齐鸣,在我心里,坚守与传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延续,从历史向未来,我们能汲取更多前行的力量。”胡初跃如是说。(完)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