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炊烟再起小工队:护林人为大山写“诗”

分享到: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炊烟再起小工队:护林人为大山写“诗”

2022年09月09日 17: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炊烟再起小工队:护林人为大山写“诗”
资料图。图为游客参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产生活设备文化长廊。 张旭 摄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内蒙古大兴安岭9月9日电 题:炊烟再起小工队:护林人为大山写“诗”

  中新网记者 张玮

  “羊肉串、牛肉串、烤鸡翅……想吃啥,都有。”记者见到李成志时,他正熟练地在517小工队的工棚前练着摊。

  进入秋季,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气温明显清凉了许多,但层林尽染的美景还是不断吸引着各地游客。

  517小工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伐后再起袅袅炊烟,不再是为伐木工,而是护林人为大山写的“诗”。

  李成志现任乌力库玛林场副主任,在他心里,“诗和远方”是如今内蒙古大兴安岭最美的写照。

  “从学校毕业就分配到林场上班,我们对小工队、对这片林子、对森工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李成志慢声细语地将心底的深情尽数道出。

图为董永胜(左一)和李成志(右一)为游客烤串。 张旭 摄
图为董永胜(左一)和李成志(右一)为游客烤串。 张旭 摄

  20世纪80年代,根河林业局(现根河森工公司)在乌力库玛林场成立了红砖沟小工队,后更名为205小工队,曾创下年采伐量10000多立方米的业绩。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后,205小工队继而更名为502小工队;2014年,再次更名为517小工队。

  李成志说,当时的517小工队是个生产工队,最初有25名林业工人,停伐当年,有的工友退休,有的被分流,最终剩14人。

  2015年3月31日,随着最后一棵树在517工队被伐倒,内蒙古大兴安岭全面停伐。小工队的这些伐木工摇身变为护林人,无论是什么身份,他们对林区的感情都难以割舍。

资料图。图为游客在517小工队品尝“中国冷极第一锅”。 张旭 摄
资料图。图为游客在517小工队品尝“中国冷极第一锅”。 张旭 摄

  乌力库玛林场主任董永胜时任517小工队队长,他告诉记者,当时全国森林旅游产业日益蓬勃,便萌生了依托林区停伐纪念基地和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森工旅游产业。

  董永胜是土生土长的林区人,1994年参加工作,干过集材、零活、装车、森林管护等工作,他对林区再熟悉不过。

  可是,当时董永胜心里也没底。“这就相当于创业,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一起干。”

  为此,工队的工人们几次三番“上会”讨论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最终大家一致同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以森工文化为主题,把517小工队进行升级改造。

  “大家伙儿最终还是想把对林区的热爱换一种形式展现出来。”就这样,董永胜拿出半辈子积蓄,还贷了款,凑出100多万元作为旅游合作社的第一笔股金,当了带头人。

资料图。图为外教带队到517小工队进行研学活动。 张旭 摄
资料图。图为外教带队到517小工队进行研学活动。 张旭 摄

  517小工队里的14名工友采取自愿集资入股的方式,共筹集了240万元。

  “集资”后,为了节约成本,全体总动员盖房子、修路、搭栈道,凡事自己动手。

  1年时间里,大家在原517小工队最后一个作业点上建起了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帐篷(指工棚)主体酒店,整体设计采用林业生产时期的“四合院”的规划,并取名为“517小工队生活体验区”。

  小工队曾经的集材工、油锯手、清林人化身为厨师、服务员、讲解员,春秋两季防火期他们是护林员,旅游季节他们是旅游从业者。

  2016年的8月末,景点正式投入使用。董永胜说,虽然经营时间短,但效益可是实实在在的,才两三个月就收入了3万多元。

  根河素有“中国冷极”之称,夏季旅游季只有40天至50天,冬季供暖期却长达9个月。如何突破旅游季节性瓶颈?

  工友们集思广益,将小工队的旅游项目升级打造:在冬季时浇筑冰场、修建冰厕所、打造了“中国冷极第一大火锅”。

  “让外地游客在冬季体验‘冰火两重天’。”董永胜如今提起冬季旅游,自信满满,“游客量最多的时候还是在冬天呐,峰值时一天能有上千人。”

  曾经供伐木工休憩的工棚炊烟再起,这些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也接待过来自韩国、台湾等地的游客。”李成志说,夏季最忙的时候14个人就不够用了,还需要从林区其他单位“招聘”一些“兼职”人员。

  “一顿饭的工夫能接待二三百人,餐饮、住宿都得提前几天甚至提前半个月预定。”李成志的骄傲溢于言表,“营业额最好的一年,毛收入达到60万,工友们平均年增收几万元不成问题。”

  如今,小工队的工友们各司其职,共同奋斗,空闲时间陪游客唠唠嗑,给他们讲讲林区历史、护林故事、生态科普知识,也会提供旅游攻略,甚至带着游客深入林子里徒步、穿越。

  “让更多人明白大自然对我们而言有多珍贵,这是我们林区人无论通过任何方式,为之努力的初心。”面对记者的提问,工友们给出一致答案。(完)(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编辑:周驰】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