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中最牛救援队”用车落户绵阳(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抗震救灾中最牛救援队”用车落户绵阳(图)
2009年02月28日 03: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图为山东莒县农民抗震救灾驾乘的农用三轮车被缓缓吊装下,“落户”四川绵阳。作者:张璐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绵阳2月27日电(记者 张璐)今天,随着四川省绵阳市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王锡鉴从车主刘中富手中接过象征农用三轮车的车钥匙,被誉为“抗震救灾中最牛救援队”的山东省莒县农民抗震救灾志愿者用车最终落户绵阳,并将在不久的将来于地震博物馆中展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令无数华夏儿女为之扼腕落泪的时刻。山东莒县十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电视上得知四川地震灾情之后,毅然决定用自家的农用三轮车作为代步工具,跋山涉水整整四天三夜奔赴灾区绵阳。从5月14日到31日的18天里,他们帮助卸运各地来的救援物资、帮助灾区群众搭建帐篷。面对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等危险,10名农民志愿者毫不畏惧,坚守在救援现场。他们被誉为“抗震救灾中最牛救援队”,并荣登中国文明网2008年10月份“好人榜”,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如今,“抗震救灾中最牛救援队”的“最牛救援车”回到了它与它的主人们奉献心力的地方——四川绵阳,并作为山东人援川的珍贵物品永久保存在这里。

  从山东莒县一路行来,才知当时农民们的不易。整整两天的时间,记者一行人出山东、经河南、穿陕西、入四川,奔波数千公里来到天府之国。路上虽然不至于“风餐露宿”,却也曾经为了节省时间而放弃吃饭,不少人也如同他们当时一般,在车里啃起了煎饼。

  可面对四川绵阳人民的期待与热情,旅途上所有的疲惫全都瞬间化为了乌有。绵阳高速路口前,当地百姓为农民们献上代表吉祥如意的“羌红”。刚刚下车,十余家当地媒体的记者将农民们和那辆“最牛”的三轮车团团围住;交接仪式现场,不管是群众、官员还是记者、商人,人人都希望能与这些普通的农民们合影留念,仿佛他们在瞬间变成了光芒四射的明星。

  绵阳城内,做工的、开店的、赶路的、闲聊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祥和,路边间或会看到正在装修的商品房。只是四处悬挂的条幅随风轻轻摆动,那耀眼的鲜红仿佛在提醒着——这里曾经是汶川大地震的主要震区之一。“向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衷心感谢山东人民的深情厚谊”……悬挂的标语表述的不仅仅是绵阳人民对全国人民无私帮助的感激,也是对灾后重建家园的坚定决心。

  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倪波面对这些平凡的英雄,动情的说:“你们的行动让我们终生难以忘怀”,这辆普通的农用车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现代文物”。车主刘中富又一次站在爱车的面前,显然还是有些舍不得,“可是更多的是高兴和自豪”,刘中富如是告诉记者。

  “除了他们,哪个敢开过来哟!”在交接仪式现场的当地百姓看到那辆已经有些破破烂烂的五征农用三轮车,也是感慨良多。不少的市民都拿出手机给这辆车拍照,许多人甚至不自觉的走到车前摸摸看,有的还把头伸进去,似乎想弄明白这辆普普通通的三轮车究竟有什么神秘的能量。有位绵阳的老大爷专程从家里来到现场,他告诉记者,这些农民们实在是太伟大了,等以后三轮车放进了博物馆,“不但我要来看,还要带着后人来看。”

  正如绵阳市博物馆在象征三轮车的钥匙上所写的——日夜兼程六千里,地震救援显大爱。鲁川人民的血脉亲情、中华民族的骨肉相连,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农民身上,体现的尤为清晰。(完)

【编辑:魏恒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