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局建议收编“黑车” 以建立长效打击机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兰州交通局建议收编“黑车” 以建立长效打击机制
2009年04月10日 18:00 来源:兰州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期,本报对市区、榆中、安宁等“黑车”抢客以及“黑车”整治做了相关报道,引起了市民极大关注。“黑车”为何打而不绝,整治的效果如何?为此,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据介绍,自去年12月份以来,专项整治客运市场营运秩序就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截至目前,经过交通、公安等部门的联合查办,已有超过千余辆的各类“黑车”相继“落网”。然而,即便这样兰州“黑车”并没有因此被挤出市场,它始终却是我市道路运输管理的一个“顽症”。

  调查:“黑车”何以有市场

  记者从兰州市专项整治客运市场营运秩序工作领导小组了解到,“黑车”被抓后,通常情况下都要接受处罚的。但目前有关规定的“黑车”处罚额度偏低,难以对非法经营者产生震慑作用。有的“黑车”被查扣并交了罚款,但车主受利益驱动,交了罚款以后仍从事非法营运。

  那么“黑车”市场利润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据了解,“黑车”经营者除了一部分是为生计而奔波的下岗工人,更多的从业者则是对我市出租车市场相当了解的“老手”。目前我市交通稽查部门对一辆“黑车”的首次处罚金额为5000元,但这些钱对于“黑车”经营者来说并不算多。有专业人士进行过统计:我市一辆正规出租车公司的出租车司机辛辛苦苦干一个月,除了向所在出租车公司交纳各种费用4000多元以及其他支出外,还有大约1500元至2500元的收入,即便这样还都是分单双号进行营运的。而“黑车”不用交纳任何费用,赚到的钱都是自已的,现在取消养路费等费用后,“黑车”赚得更多。被稽查人员抓获后交纳的5000元处罚金,这对那些“黑车”经营者来说只相当于正规出租车司机向车行交纳了一次费用。

  经过调查记者发现,目前我市“黑车”营运相对集中的地区主要在西固区、安宁区、七里河区,重点区域一般分布在东岗大桥以东至榆中和平,兰工坪至伏龙坪,西站以南,费家营十字以西,雁滩、东部市场附近等地。

  另外,在打击“黑车”等非法营运活动的过程中,让稽查人员无奈的一个现象就是举证的困难。据市城运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核实是否是“黑车”首先要有乘客配合,而目前许多乘坐“黑车”的市民大多不愿配合稽查人员的调查取证工作,有的甚至做伪证。因此明知“黑车”,但因证据不足无法打击。许多“黑车”司机已熟知这一行政处罚程序必要的过程,一旦发现有执法人员,就会马上与乘客讲妥是朋友或亲戚关系,并告知姓名,使取证工作无法进行。

  其次,暴力抗法给打击“黑车”又带来了一个难题,目前我市已治安拘留暴力抗法人员两名。这些都为“黑车”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市场。

  行动:疏堵结合治理“黑车”

  目前,在这场专项整治与“黑车”的博弈中,我市专项整治“黑车”行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有效遏制了“黑车”非法营运猖獗的势头。

  那么,对于“黑车”治理有没有一个长效机制呢?

  市委、市政府历来对我市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高度重视,同时还专题研究和部署了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据悉,经市编办批复同意,我市即将组建成立兰州市城市客运稽查支队。

  前不久,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打击“黑车”等非法从事出租车经营的专项治理活动。但是,随着专项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一些摆在执法人员面前的棘手问题不解决、不改进,势必会影响到专项整治活动取得预期成效。

  据了解,为更有效打击“黑车”,市交通局日前就对“黑车”处罚额度偏低,执法难、取证难、处理难,建立“打黑”工作长效机制等问题,向市政府提出了四点建议:建议在全国性“打黑”办法尚未出台之前,由市政府出台比较强硬的处罚规定。

  建议市政府和各县区签订整治营运市场秩序的目标责任书,突出县区政府的作用和地位,对客运市场营运秩序实行分区划片管理,“黑车”在哪里抬头,就坚决在那里打下去。

  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必须坚持“打疏结合”的方针。在大规模集中清查治理工作结束后,重点在“疏”字上下工夫,收编一批符合营运条件的非法车辆,以解决城市周边地区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原则上是分工合理、竞争公平、人便于行、秩序良好。

  同时,由于运政执法的对象是非法经营车辆,如果没有公安部门参与整治,非法经营人员的暴力抗法行为将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建议市委、市政府以此次专项治理活动为基础,将“打黑”工作机构固定下来。明确各县区的职责,由交通、公安两部门共同担负这一职责,结合我市客运市场实际,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通过建立长效“打黑”机制,充分发挥各县区的积极性,使交通、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联手体系逐步完善,把“打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许晗)

【编辑:朱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