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一八旬老人办黑板报50多年坚持不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四川宜宾一八旬老人办黑板报50多年坚持不辍
2009年07月16日 17: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周德彬正在办黑板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成都7月16日电(刘龙泉 杨杰)“告诉你嘛,赖阿姨捡的那个苦命娃有出息了,当空姐了……”“是不是真的哟?”“你去看吗,那张黑板报上明明白白写着的呢。”近段时间,黑板报上刊登的弃婴成为空中小姐的消息,成为四川省长宁县城街头巷尾市民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之一。

  “周校长,你的黑板报,我最喜欢看。只要在那儿一站,宜宾的、长宁的许多事儿我就都晓得了。”长宁县原政协主席郭逢金这样说。“周校长,你那黑板报换了没有?换了要说一声哈,我好过去看。”爱看黑板报的不仅是郭逢金,还有许许多多的长宁市民。

  人们口中的周校长叫周德彬,今年83岁,长宁县长宁镇人,1946年从西南美术专科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55年担任原任长宁县一完小(现长宁县实验小学)副校长。“周校长”就一直成为人们对他的尊称。

  “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任一完小副校长,为方便工作,我就办了张黑板报,主要写通知、公布学生成绩,以及刊登些教学教研文章。这是我办的第一块黑板报。”周校长办黑板报的故事就这样娓娓道来。

  “80年代初期,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我想在街头办一块黑板报,让大家多了解国际国内和家乡的事儿。”于是,他就把学校的黑板报搬到了十字口。那时十字口是长宁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段。

  “随着县城规模扩大和闹市区的转移,我把办黑板报转到下新街、桥窝头、工行门口、财政局门口,直到现在这个地方。”周校长说,“这已是第6个地方了。这儿热闹,人口集中。”

  “办黑板报困难很多,除了采写稿件,那就是黑板报的管理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在闹市区,有些社会青年搞恶作剧:你写的他给你擦了,甚至还把黑板报拿回家当柴烧。擦了,我又写上;黑板不见了,我又重新做一块。就这样,几十年一晃就过来了。”不管黑板报报址几经迁移,黑板报的木板几经折腾,黑板报的内容几经磨砺,周校长仍是无怨无悔,痴心不改。

  “1953年,我当选为长宁县第一届人大代表,之后还当了8届;县政协、县科协的许多活动都请我参加。我只是一个民主人士,得到了这么多荣誉,从那时起我就对自己说,这辈子要为群众做点有意义的事。我想到了办黑板报。”周校长说。

  “办黑板报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写稿子要收集素材,思考很久;写好后还要用粉笔整齐地写在黑板上,要让每个群众都看得清楚。”

  1983年“严打”后,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周校长采登了大量反映民生、讴歌新风新貌的稿件,他黑板报的名气就更响了。80多岁的熊光丕告诉我,那时周校长的黑板报每个赶场天都有新内容看,大家都说是“赶场报”。

  1989年,周德彬在教师岗位上退休了,但他的黑板报事业并没有退休。

  他除刊登喜闻乐见的事外,也揭露些社会不正之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家歌舞厅在烈士陵园附近开张了。周德彬获悉后当即在黑板报上写了“请还我们的烈士一处安息之地”的文章,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歌舞厅也很快被关了。

  如今,周校长身体大不如前,但他仍然每周去换一次黑板报,听到哪儿发生了事,他还是风风火火地去采访。

  记者在采访结束时问他,今后黑板报还办不办?周校长表示,这几十年来为办报确实受了不少委屈,可是,只要还有一个读者愿意看,我就是要坚持把它办下去,直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为止!(完)

【编辑:闻育旻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