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严打传销风暴:传销头目跟警察打"马虎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记者亲历严打传销风暴:传销头目跟警察打"马虎眼"
2009年08月21日 13:18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天保证你能赚10多万”、“你行,肯定行,将来你将是你家光宗耀祖的人”、“来这里,就要成为精英,将来开上宝马”……这些“豪言壮语”在金华城郊接合部的10多个“大家庭”中流传。

  这就是被称作“经济鸦片”的传销,不久前,这股暗流开始向金华市区的秋滨、山嘴头、苏孟、姜家等城乡接合蔓延。全国“打击传销百日行动”拉开帷幕,在金华市有关部门统一部署下,市区一些街道和辖区派出所日前组织了打击传销集中行动的“断指行动”。

  昨天,记者亲历了由金华江南公安分局和江南工商分局联手组织的清查行动。到截稿为止,三江、西关、秋滨、苏孟、江南等重灾区的辖区派出所对前期排查掌握的辖区内传销窝点进行突袭,约有1000名传销分子被警方抓获。

  传销组织“暗哨”多

  反侦察能力强

  昨天下午1点,随着一声令下,一个名为“断指”的打击非法传销行动,在金华婺城区秋滨街道18个行政村展开。参与行动的金华市江南公安分局秋滨派出所所长林军和教导员余正良很清楚,这次行动他们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先端掉窝点外围望风的“暗哨”。

  75人组成的执法大队兵分五路,共捣毁了18个涉嫌非法传销的窝点,清查出来自云南、四川、贵州和宁夏等地的420多名非法传销人员。

  清查出的传销人员被集中在秋滨街道的大礼堂观看宣传录像。对于其中一些传销骨干,警方将他们带回所里进一步调查。这些人中,其中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竟不到18岁,还有多次清查活动中被遣送回家却又溜回金华传销窝点的“熟面孔”。

  即便取得了这样大的战果,余正良还是不无遗憾地说:“昨天我们和街道商量的结果是2点30分统一行动,但我们很快发现了一些村口有几道岗哨,于是和工商部门决定,行动提前到1时开始。可是个别反侦察能力强的传销组织还是提前收到了风声,逃之夭夭。”

  记者了解到,一个星期前,社区民警就进行了周密细致的排查,行动一开始,许多“暗哨”在第一时间被摧毁。没了望风的眼线,传销窝点犹如瓮中之鳖,被执法大队一网打尽。

  昨天下午4点,记者和执法大队再次来到沈天村的一个传销窝点,这个窝点位于一幢5层楼房的2楼,这幢房子里住的基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

  执法大队破门而入后,竟又发现了3名侥幸逃过清查的传销人员。

  3人被带到了楼下之后,记者抬头一看,发现窝点隔壁房子以及3楼的窗户里,还有一男一女一直非常警惕地看着外面的动静,直到我们离开。

  “老师”在公安前

  还爱打“马虎眼” 

  记者在培训现场看到,这个培训地点很隐秘,就在一间被废弃的砖瓦厂房里。学生的凳子是用砖头垒成的,墙壁上,用黑墨水写着“忍”、“童叟无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标语。

  昨天“上课”的老师叫向光辉,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起初,他也是被人从贵州骗到金华玩的,等他加入传销组织,介绍人就莫名其妙地回家了。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似懂非懂地听了几个月的课。

  “我们平时都在住处上课,老师教我死记硬背,后来我老师叫我来上课,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乱讲一通。”“狡猾”的向光辉甚至装糊涂地问记者和警察:“你们懂传销吗?我们不懂,那就请你说说国家对传销的政策吧。”

  白吃白住不肯走

  只想靠营销赚钱

  26岁的耿祥龙是宁夏自治区吴忠市金积镇人,高中文化程度,穿着一身军服在集中队伍时格外醒目。

  耿祥龙也是“熟面孔”了,没有钱缴纳传销组织的会费,却赖在传销组织白吃白住不肯走了。问他为什么不肯回家,耿祥龙的理由是没路费,再问他为什么不和家里联系,又推说农村没电话没法联系。

  “我老家在宁夏的穷山沟,高中毕业后,当过兵,退伍后做了个小包工头,生活也很清苦。现在金融危机,钱更不好赚了,我听说这边做‘田园物语’营销好赚钱,就被人骗到这里了。不过,2800元的产品实在太贵,我还在考虑要不要买。”他终于说了一句实话。

  满足于每天吃白菜土豆

  听大家说发财梦

  昨天冲击掉的传销窝点中,还有一名学生叫邹仲福,刚来一个星期,居然是个90后。

  “所有人都集中在一起上课,一天大约半个小时,老师就会培训我们怎么卖出更多产品;怎么才能从普通销售人员做到业务主任;当上老总,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做到最后,每月的最低收入是十几万元……听课多了,我们很相信老师,就连平时上街一起玩,也在谈论老师讲课内容。而且我们相信一点,只要能把人骗过来,就能赚到钱,”邹仲福说:“我们这里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大家也不喜欢看报纸,每天吃着白菜和土豆,听大伙儿说发财梦,也很满足。”

  不过,在离开前,记者在另一个房间看到了两行用刀刻在墙壁上的字:“初来的职工同志:听我良言相劝,赶快离开这个魔窟。”(本报通讯员 邵宏俊 石磊 本报驻金华记者 方臻子)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