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

国新办就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7月14日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介绍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并答记者问。

分享到:
图文滚动

刷新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3 21:1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7月14日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介绍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并答记者问。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14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进行经济数据例行发布,我们邀请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先生,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先生,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曹媛媛女士。
    现在,先请邹澜先生作情况介绍。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15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邹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人民银行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向大家报告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和金融统计数据,我和三位同事会一起回答大家的提问。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增长动力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潘功胜行长在5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谈了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解,简单说就是,流动性要保持充裕,社会融资条件要比较宽松,综合融资成本要比较低。政策实施要根据形势变化相机抉择,节奏和力度要适时适度。从国际对比看,近些年持续多次降准降息,货币政策的状态是支持性的,政策效果也在不断累积。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累计降准12次;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降115个和130个基点。
    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在5月份出台实施一揽子金融支持举措。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营造适宜的环境。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17
    邹澜:
    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一是金融总量合理增长。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9%,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3%,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1%。如果把地方专项债置换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影响进行还原,按可比口径,贷款同比增速还要更高一些。二是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1-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为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1.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8.8%,科技贷款同比增长12%,这几项都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四是金融市场韧性增强。在外部环境和全球金融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股债汇等主要金融市场保持平稳运行。
    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需要时间的,已经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评估前期已实施政策的传导情况和实际效果,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更好地推动扩大国内需求、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我就先介绍这些,把更多时间留给大家提问。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17
    邢慧娜:
    现在欢迎大家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1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上半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措施,目前这些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何?我们也很关心下半年人民银行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方面还会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20
    邹澜: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想很多其他媒体朋友也非常关注。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围绕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强化货币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货币政策方面,坚持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5月7日潘功胜行长宣布了一揽子共10项货币政策措施。数量上,综合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大中长期流动性支持。价格上,注重发挥利率工具的调控作用,下调政策利率,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整治规范利率违规行为,强化利率自律管理。结构上,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加力支持提振消费、科技创新等重点内需领域。一揽子政策已在1个月内全部落地实施,对提振市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刚才我介绍了上半年的金融数据,也是政策效果的重要体现。
    信贷政策方面,强化政策引导和考核评估。持续完善政策框架,推动出台《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系统加大对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领域信贷投放。完善“五篇大文章”考核评估机制,形成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效果评估的工作闭环。发挥好金融支持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提质升级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保障外贸企业融资需求,优化跨境支付结算服务,助力稳就业稳经济。5月末绿色、科技、普惠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7.4%、12%、11.2%,保持了较快增速。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21
    邹澜:
    下阶段,人民银行将进一步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各项已出台的货币政策措施执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总量方面,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总量环境。
    结构方面,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聚焦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民营小微等方面,强化政策协同联动,用好用足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传导方面,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更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银行业市场竞争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
    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方面,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30
    大象新闻记者:
    请问今年上半年信贷总量和结构情况如何?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30
    邹澜:
    这个问题请调查统计司的闫先东司长回答。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31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 闫先东:
    谢谢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效果上看,上半年信贷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的特征。
    信贷总量保持平稳增长。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
    分借款主体看,企(事)事业单位贷款是信贷增长的主体。上半年,企(事)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是企(事)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主要构成,表明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体现了金融机构持续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
    从行业投向看,贷款行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具体看: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上半年增加9207亿元;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上半年增加2.18万亿元。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31
    闫先东:
    此外,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呈现“总量增长、覆盖面扩大”的特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人民银行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10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大家比较关心的科技贷款余额4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2.5万亿元,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32.8万亿元。大家可能会注意到,科技贷款余额低于子项贷款余额之和,是因为我们在汇总金融“五篇大文章”数据时剔除了子类间的重复,精准体现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工作成效。5月末,绿色、普惠、养老、数字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7.4%、11.2%、38%和9.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融资可得性明显提升。服务企业和个人共计7839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588万户;其中,服务企业440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万户。
    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36
    彭博社记者:
    我们看到今年有不少中小银行仍然采取比较激进的债券市场投资政策,请问央行如何看待他们的投资风险?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36
    邹澜:
    请金融市场司曹媛媛女士回答这个问题。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36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 曹媛媛:
    首先感谢您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关心。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债券市场运行较为平稳,预期总体稳定,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有效发挥了对实体经济融资的支持作用。2025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债券净融资8.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为38.6%,有力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实体企业的融资。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13.3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7.3万亿元,金融债券发行6万亿元。债券融资继续向重点领域倾斜,我们的民营企业债券上半年发行3500多亿元,绿色、科技等相关债券发行超过1万亿元。2025年6月,公司信用类债券平均发行利率2.08%,较去年同期下降32个基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对于你关心的中小银行债券投资问题,债券投资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贷款、债券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60%和25%,保持相对稳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占全部政府债券比重为70%,持有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占全部公司信用类债券比重约为20%,应该说银行的参与对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撑。至于中小银行基于自身资产配置的考虑,选择适当增持债券,增加安全资产配置,平滑经营利润波动,应该说在监管允许范围内是合理的。同时银行自发买卖债券,对市场也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当债券利率相对于贷款利率比较高,而且价格比较低的时候,银行会买入债券,有助于稳定市场。反之,当债券利率较低、债券价格较高时,银行卖出部分债券能够实现它自己的利润,也能够保持银行自身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37
    曹媛媛:
    当然,我们认为,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也需要保持合理的“度”。要把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平衡。对于个别债券投资较为激进的金融机构,应该关注债券面临的利率和信用风险。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监测,及时将监测到的高风险机构的信息共享给机构监管部门,关注资本充足率以及市场风险,同时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建设,不断丰富利率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切实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这是我的回答,感谢你的提问。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42
    海报新闻记者: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请问具体有哪些重点措施?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46
    邹澜:
    这个问题请信贷市场司彭立峰司长回答。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47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 彭立峰:
    谢谢你的提问。提振消费是2025年经济工作首要的重点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前期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强化金融服务,满足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多样化融资需求。推动扩大高质量消费供给,助力释放消费增长潜力。
    一是支持增强消费能力,培育消费需求。居民消费就要有收入,有收入就要有工作,所以就业稳定、收入增长是居民扩大消费的基础。《意见》围绕支持就业、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强保险保障等明确金融支持发力点,提出要深入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家庭财富管理金融产品,优化养老、健康等保险保障体系等举措。
    二是构建支持消费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消费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意见》要求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运用好再贷款政策工具,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的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大债券、股权支持力度,并拓展多元化消费融资渠道。
    三是聚焦消费重点领域提供精准金融支持,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意见》围绕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行业部门确定的重点领域,以及流通等消费关键环节,要求金融机构结合消费场景和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推动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四是加强基础金融服务,助力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热情。《意见》提出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重点消费场景持续优化消费支付服务,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 中新网报道
    2025-07-14 15:47
    彭立峰:
    需要强调的是,服务消费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关键,在创造和吸纳就业方面也具有优势。我国商品消费发展比较充分,占GDP比重与国际水平基本是相当的,而服务消费相对不足,发展空间比较大。当前,服务消费市场需求比较旺盛,满足需求的金融支持较为充分,影响扩大服务消费的短板主要是供给。所以人民银行专门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住宿餐饮、文旅体娱、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加大高质量供给,补齐短板,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强金融、财政、产业政策协同,指导各地、各金融机构加快推动《意见》落地见效,全力做好金融服务消费工作,为提振和扩大消费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谢谢。
  • 加载更多

边看边聊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