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视频首页  中国风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阎崇年:读史阅世一甲子   编导:纪若晨   摄像:孙恒业 李硕行

  【解说】

  他是中国清史专家,著书立说,85岁笔耕不辍。

  【同期】阎崇年

  我这一生,六十年废寝忘食读书为的什么呢?就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为了在文化上给我们国家做一点历史的积累。

  【解说】

  他被誉为大器晚成典范,古稀之年成为盛名在外的学术明星。

  【同期】阎崇年

  我曾经碰到一个老太太,(她说)我们全村所有人,男女老幼没有人不知道阎老师。

  【解说】

  他通过电视讲座广为人知,让历史走近普通观众,却也备受争议。

  【同期】阎崇年

  有人骂名人,他借着出名,是吧?谁有名骂谁。我都不计较这些事情。

  【解说】

  这天清晨,阎崇年在自己的书桌前奋笔疾书。他刚刚过完自己的八十五岁生日,虽然早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他依然笔耕不辍,潜心修改即将出版的史学专著。

  【现场同期】阎崇年

  我这个论文集名字叫《阎崇年史学论文集》,具体的现在分作五卷。我初稿已经有了,我还正在修改。在字斟句酌,包括标点符号,希望每一句话说得尽可能都到位。

  【解说】

  读史阅世六十载,阎崇年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80岁之后,每当出版新书,都会被外界猜测是封山之作,他却总能出人意表。

  【现场同期】

  13-14(年),15-16(年),17-18(年)。这个书柜呢,全是我自己写的书,或者光盘。

  【解说】

  从2015年开始,阎崇年以年均一部的速度先后出版了多部史学著作。2018年,84岁的阎崇年推出历史专著《森林帝国》,洋洋十七万言,再显强大学术“野心”。

  【解说】

  为何只有几十万人口,军队也不过十万人的满族,能够打败有上亿人口,百万军队的明朝,建立清王朝统治二百余年?这个问题因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于赫图阿拉,被史学界称之为“赫图阿拉之问”。晚年的阎崇年试图给出答案。

  【同期】阎崇年

  我就用了“统合”这词,可以保留各自的特点,大局我们是合起来的。这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啊,把整个东北统一了。第二他高明之处,满蒙联盟。第三个汉族,汉族我组织汉军,分化一部分汉人,在东北做汉军。那么这个帝国形成,就在康熙达到高峰。(清朝早期)高原文化又统合。先把达赖给册封了,又把班禅给册封了。这样经过几代人努力,森林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农耕文化,这四大文化把它统合起来,它力量就大了。

  【解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长城、大兴安岭,到贝加尔湖、库页岛,阎崇年不畏高龄,亲身前往进行田野调查。用他自己的话说,研究学问得有一种毅力。

  【同期】阎崇年

  过年过节也不休息,春节七天工作七天,这么干六十年。这个研究学问呐,得有一种毅力。就找准方向,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到底。

  【现场同期】阎崇年

  那么这个本来是客厅,客厅就变成我书房了,两面呢都是书柜到顶,这是我设计的。我就打书柜呢,一般的书柜没这么高,一般的书柜两米就算很高的了。我这书柜两米六,就是从底到顶,为什么呢,就是能多出两格的藏书来。

  【解说】

  书架上的《清朝开国史》、《康熙帝大传》等书,是阎崇年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他以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主要研究对象,议题涉王朝更替、帝王功过、禁宫疑案、京城掌故等,不一而足。

  【同期】阎崇年

  满族啊,它曾经在我们中华文化占一个统治地位。二百六十八年,一直影响着今天。我们加强对这块的研究,经验我们吸取,教训我们借鉴。

  【解说】

  1934年,阎崇年生于山东蓬莱一户渔民家庭。十五岁赴北京求学,二十二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攻先秦史。北京作为清代都城,无疑对研究清史更具优势。于是经前辈指点,阎崇年转攻清史。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艰苦条件下,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努尔哈赤传》。

  【同期】阎崇年

  这本书我查了,世界没有,我们国家也没有。我是第一本研究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学术性的传记。这就奠定我以后,这个研究的基础。

  【解说】

  在多如牛毛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在各类档案的字里行间分析考证,学术之路孤独而艰难,且清冷自知。直至2004年,电视栏目《百家讲坛》热播,才让时年已经70岁的阎崇年一跃成为学术明星。

  【同期】阎崇年

  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两个,第一学术研究,第二向大众普及历史。那么现在通过电视这个频道呢,几百万人上千万人,对他们普及历史知识。增强这些人的爱国意识,增进这些人的文化自信。我觉得作为一个历史学工作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说】

  借助媒体讲解清史获得名声的同时,阎崇年也曾面临诸多质疑。有人直指他贬明扬清,对他进行各种攻击。

  【同期】阎崇年

  全国学术刊物,到现在没有一篇文章,说您哪个观点错误,跟你讨论一二三四五,一篇都没有。有人骂名人,他借着出名,是吧?谁有名骂谁。我都不计较这些事情。我们又不是清朝遗老也不是遗少,我们自己也不是满族人。完全从一个历史学家来说,来比较尽量客观来公正对待这段历史。

  【解说】

  阎崇年曾说,研究历史,就要敬畏历史。要敬它的存在,要畏它的教训。这是他六十年学术人生的态度与追求。

  【同期】阎崇年

  历史科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过去历史的经验要借鉴,那么历史教训要思考。我想这个道理大家也都清楚,作为对我自己的砥砺,也同广大的学者共勉。

分享到:

《中国风》是一档文化人物志栏目,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名家。节目不拘泥传统与现代、风格与流派,诚意挖掘文化风行的密码;精细描摩中华器物之美,展现工匠精神;秉持文化自信,传递中华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与东方智慧。

Email:cnstv@chinanews.com.cn

电话:010-88311129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