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A股遭亚太股市CPI“夹击”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4月10日 07:2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大盘短期底部经过整固后 再度震荡向上的行情已具备技术面支持

  周一开盘两市走弱,在3月宏观数据公布后,因为CPI涨幅超出预期,两市小幅下探,双双收跌,沪指失守2300点。分析人士普遍认为,4月份股市很可能迎来政策利好作用的集中释放,是政策由量变转为质变过程的“窗口期”,也是4月份以上升为主基调的动力所在。

  昨日早盘A股市场受外围市场疲软以及CPI数据超预期的影响,上证指数以2300.05点小幅跳空低开6.5点。开盘后,沪指一度探至2285.2点。虽然盘中震荡上摸至2304.65点,但最终报收2285.78点,跌幅为0.90%;深成指跌幅为0.77%。

  天相投资分析认为,毕竟CPI数据超预期,意味着货币政策腾挪空间有限,多头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当前A股出现了新的调整压力。第一创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皓宇表示,3月份CPI上涨幅度超过市场预期可能会影响央行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操作。

  但从昨日A股具体走势来看,更多的负面冲击是来自外围市场。周一上午CPI数据公布与股市开盘几乎同步,上证指数在快速下探后一路上升,最高达到2304.65点。但午后却节节败退,最终下跌0.9%。“这个走势说明,CPI确实对股指有冲击,但随后攀升意味着压力并不大。而真正导致市场午后走低的应该是外围市场。”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也认为,CPI短期反弹不改物价回落趋势。在需求回落、流动性以及房价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不是问题。

  受上周五美国就业数据和西班牙、意大利债务危机影响,亚太股市昨日集体下跌,其中,日本股市午后加速下跌,最终重挫1.47%。韩国股指暴跌1.57%。另外,印度、新加坡等股指纷纷走低。

  货币政策预期或推迟兑现

  但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即使有季节性原因,但CPI数据反弹,可能会影响到短期政策操作,下降存款准备金率的市场预期可能会推迟兑现。

  中金公司分析师彭文生表示,3月CPI同比上涨3.6%,高于市场预期显示通胀压力尚未完全减退。这与3月中采PMI显示的总需求季节性回暖相一致。不过,彭文生指出,3月份整体物价水平显著上升,主要体现总需求季节性回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总需求可能仍较稳健。而今年通胀下行的总体趋势并不会因为3月CPI数据而受到影响,货币政策总量放松的大方向判断不变,未来两个月CPI同比涨幅将在3.5%左右徘徊,6~7月将再次显著回落。

  利好将从量变到质变

  从市场对近期重大利好反应看,股市对养老金入市反应平平,但这或许并不意味着该消息不是利好,而只能说明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而节后市场对多项利好的良好反应,未必仅是上述利好的简单作用,而更大可能是前期多重利好作用的综合释放,从这个意义上讲,4月份股市很可能迎来政策利好作用的集中释放,是政策由量变转为质变过程的“窗口期”,也是4月份以上升为主基调的动力所在。

  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昨天被破坏掉的技术走势,短期底部还需要再度确认,但是在连续出现恐慌性下跌之后,市场继续大幅杀跌的概率明显降低,底部经过整固后,大盘再度震荡向上乃至发动行情已经具备了技术面的支持。

  投资建议:

  动态建仓最适宜

  目前大部分机构预计股指后期震荡逐步上扬应是主基调,也就是说股指的上涨不是一蹴而就的,连续大涨的概率小,同时建议投资者“逐步动态逢低建仓”应是此阶段的重要策略,目的是为下一阶段股指的上涨做筹码的积累。

  中信证券市场人士陈慕林认为,之所以建议投资者采取“逐步动态逢低建仓”的方式,是因为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实际上是人性瞬息万变的一个汇聚,选择了这个市场,本质上是选择了直视错综复杂的人性。而“逐步动态逢低建仓”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直接满仓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只有长期保持这样的习惯,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长久存活。

  根据深沪交易所安排,从明日起,上市公司一季报的披露工作将拉开序幕,至4月28日结束。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两千余家上市公司要完成披露,如此密集的季报大戏,无疑将对A股市场带来冲击。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有约四成的公司业绩同比出现下滑,尤其是光伏、风电、软件开发等行业出现集体预警,投资者要注意回避。而像食品饮料、医药、建筑等业绩较为良好的行业个股,投资者可以短线关注。

【编辑:吕思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