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北京启动“见字如面·对话冬奥”活动 中小学生模拟冬奥会

北京启动“见字如面·对话冬奥”活动 中小学生模拟冬奥会

2022年01月18日 21:2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北京启动“见字如面·对话冬奥”活动中小学生模拟冬奥会
    1月18日,北京举办中小学生模拟冬奥会暨“见字如面·对话冬奥”活动启动仪式。 丁柏明 摄

  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杜燕)“冬奥来了!我在北京等你’一起向未来’!”今天,在军都山滑雪场的雪道和蓝天白云映衬下,北京市几位初中生代表用中英文向全国、全世界的小朋友们发出倡议:“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见字如面·对话冬奥……”

  当日,北京市中小学生模拟冬奥会暨“见字如面·对话冬奥”活动启动仪式举行。活动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中心主办,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承办,昌平区教委、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北京军都山滑雪场协办。

  启动仪式现场,来自北京中学等七所学校的初中生代表倡议全国、全世界小朋友“约起来、写起来、动起来”,以隔屏观赛的形式为冬奥健儿加油;以手写书信的形式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为冬奥会送上祝福,分享收获;以上冰上雪、参与冬奥运动的形式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强健体魄,锤炼意志。老艺术家用笔墨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题字祝福。

  启动仪式结束后,模拟冬奥会活动正式开始,来自部分中小学校的同学们体验了雪地单足接力赛、雪地拉板拉绳赛和平地滑行接力赛等趣味项目。

1月18日,北京举办中小学生模拟冬奥会暨“见字如面·对话冬奥”活动启动仪式。 丁柏明 摄
1月18日,北京举办中小学生模拟冬奥会暨“见字如面·对话冬奥”活动启动仪式。 丁柏明 摄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之际,组织开展“见字如面·对话冬奥”书信交流活动和模拟冬奥会,一方面是以这样的形式让北京的孩子们行动起来,号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孩子们关注支持北京冬奥会,用观看比赛、手写书信、上冰上雪等形式为冬奥加油助力,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下,国家举办冬奥会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的强大、坚韧和制度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加深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

  据了解,为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加强统筹、注重协同、多措并举,全面促进校园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在中小学生中广泛普及冰雪运动,2017年至今,持续开展“冰雪进校园”系列推广普及活动,截至目前,推广普及活动及体验课已走进16个区600余校次,覆盖学生50余万人次。积极举办中小学冰雪赛事活动,北京市中小学生冬季运动会从201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6届,参赛人数从最初的500余人到现在的1700余人。在全市建设了200所冰雪运动特色校和199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

  活动现场,“见字如面·对话冬奥”活动倡议人之一,来自北京中学的李槟子给记者展示了自己已写好的第一封“对话冬奥”的书信,是写给希腊驻华大使乔治·伊利奥普洛斯的一封回信。

  李槟子说,自己前段时间关注到大使发表在《北京日报》的一封祝福北京冬奥会的信,希望永远卓越、公平竞争、休战与和平的奥林匹克全球理念能够随着即将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更为广泛地影响当今世界。看到大使的信自己非常感动,马上就提笔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她在信中写道:“我深知我们国家举办这次冬季奥运会是多么的不容易,不仅要建设场馆,还要做好组织工作,特别是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情况下,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世界必须团结起来,用奥林匹克精神共同去面对。奥运会的意义远不是参赛和输赢,更在于追求卓越的不懈精神”。

  另一位发起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魏士钧说,自己已经和父母还有小伙伴约好,一起观看冬奥会开幕式,观看自己喜欢的比赛项目,也想给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写信,还会利用这个寒假,参加滑冰、滑雪和其他一些体育运动,用自己的行动为冬奥会加油,也能让自己收获健康和快乐。

  据了解,自2020年疫情期间,北京市几位初中生发起“拿起纸笔·见字如面”活动以来,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创新开展“四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融媒育人活动的重要平台。同学们围绕“对话故宫”“对话时代英雄”“对话未来”等系列主题,手写书信数万封;打造“见字如面·三封书信”原创史诗舞台剧和“见字如面·走进国家大剧院”线上展演等活动,活动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扩展到全国。(完)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