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运会)“成都造”乒乓球拍底板为何备受运动员青睐?

分享到:

(成都大运会)“成都造”乒乓球拍底板为何备受运动员青睐?

2023年07月26日 1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视频:【成都大运会】“成都造”乒乓球拍底板为何备受运动员青睐?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成都7月26日电 题:“成都造”乒乓球拍底板为何备受运动员青睐?

  作者 王利文

  近日,位于四川成都的乒匠研创工作室内,46岁的负责人吴伟躬身于简易的条桌前,专注于乒乓球拍底板打磨,这一“成都造”的“利器”为不少选手在国际赛事中赢得荣誉。不久前,备战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成都大运会)的加拿大籍乒乓球运动员聂嘉仪曾专程到此,定制专属球拍。

7月25日,位于四川成都的乒匠研创工作室内,46岁的负责人吴伟在简易的条桌前工作。王利文 摄

  据了解,该工作室每年会收到来自运动员、教练员、爱好者等发来的1000只左右的底板定制订单,其中不乏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选手。

  “成都造”乒乓球拍底板为何备受运动员青睐?工作室87岁的老师傅曹立熹自1953年便开始修复和制作乒乓球拍,用70年的热爱和工匠精神,在“减轻重量”和“提升弹性”两个看似矛盾的参数上不断摸索。他分别于2011年和2015年发明了蹦床式竹编纤维乒乓球拍底板和梅花桩式乒乓球拍底板,取得了底板材质和结构上的突破。

7月25日,四川成都,87岁老工匠曹立熹在家中向来访者演示竹编纤维。王利文 摄

  曹立熹解释,蹦床式竹编纤维乒乓球拍底板的灵感源自竹子的韧性,这一特点在生产工具中早有体现。因此,用竹纤维制成的底板容错性较高、控制手感较好。梅花桩式乒乓球拍底板则从中国古建筑的木质桩柱结构汲取灵感,克服了传统底板弹性弱的缺点,使之厚而轻、轻而弹。

  近些年,曹立熹和搭档做的底板曾被国际乒联、中国乒联收藏,中国男子乒乓球国家队队员徐晨皓、中国女子乒乓球国家队队员王曼昱等明星球员也在此修复过球拍。

  如今,曹立熹已将工作室的“球拍”递给了徒弟吴伟。有着四川大学机械电子专业背景的吴伟近年较全面地领会了曹立熹的专利技术,他不断总结经验,在制作中研发新工具和新技术。在他看来,材质和结构的先进性仅仅是“成都造”乒乓球拍底板的“底气”,底板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体搭配性能与选手打法特点的匹配度。因此在定做底板前,吴伟会花不少时间沟通设计细节,再进行选材、压制、上胶、切割、打磨、调试等工序,完成定做流程少则一周,多则数月。

  工作室现场,来自芬兰的乒乓球运动员王子昂趁着在成都参加训练的间隙,前来定做球拍底板。通过对其打法特点、持拍方式、胶皮选材、原底板性能和优缺点、新底板拟改进方向等方面加以了解,吴伟已对王子昂旧球拍的结构材质、厚度、重量等基本参数了如指掌。“底板定做的经历将帮助我选对拍、打好球。”共同参与绘制、打磨等制作工序后,初次定做底板的王子昂对这背后的学问很是感慨。他希望未来能用自己的专属底板参加大运会,与优秀的中国选手较量。

7月25日,来自芬兰的乒乓球运动员王子昂来到乒匠研创工作室定做球拍底板。王利文 摄

  “每天一小步,一步一个脚印”,望着师父在工作室留下的座右铭,吴伟透露了自己的打算。“中国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很高,但中高端球拍底板市场长期被海外品牌占领。我会继续埋头做出更多好拍子,让‘成都造’乒乓球拍底板走向世界,也为运动员们赛出水平献出绵薄之力。”(完)

【编辑:钱姣姣】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