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票房为何总在辜负文化价值

2013年12月27日 14:46 来源:晶报 参与互动(0)

单士兵

  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刚在电影院播放,我就急吼吼地跑去看了。这几天,陆续推掉几个编辑朋友关于这部电影的约稿,原因很简单,我是真心觉得这部电影真的太烂了,烂到让我实在有些无语了。

  事实上,网上也充斥着一片骂声,对冯小刚吐口水的人太多,我也不太想再跟着起哄了。身边朋友问我,这部电影到底有多烂呀?我就说,也就跟读几篇烂俗的小时评的感觉没什么两样,无非是扯扯信仰,骂骂贪官,谈谈世俗风气,说说金钱观念,再煞有介事地讲讲人与自然罢了。这些活计留给我们时评小写手做做也就足够了,冯小刚也干这种事,未免就很掉价了。

  悲摧的是,也还有人跟着叫好。这片子上纲上线,扯上价值观,当然都可以说是宏大叙事,说成是批评现实,理解为关心公益,但是,究其本质也就随便拼凑的捞钱玩艺。

  钱真没少捞。昨天才看到消息,《私人订制》首周上映四天票房就高达3.2亿元,直接打破之前由《泰囧》保持的首周3亿票房的纪录。《泰囧》曾经火爆得让人目瞪口呆,总票房高达12.6亿,面对这种疯狂“抢钱”的行为,我当时也曾感叹那是一件文化囧事。现在,《私人订制》火爆也再次验证了浮躁年代可以赋予烂片极大的商业价值,这让我觉得实在不是滋味。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辨识度的导演,冯小刚的水平绝对不会像《私人订制》这么烂。但是,面对文化环境,面对资本力量,冯小刚还是拿出如此轻浅的电影,这只能说明他是妥协了,浮躁了,功利了。冯小刚也说,“感谢吐糟的哥们,也请各位多担待”。不难看出,这钱拿得连他自己也觉得有点底气不足。至少,他是没底气像人家姜文扛着《让子弹飞》那样豪气十足地说,“站着把钱给挣了”。

  站着,说到底,是得精神上站立,思想上独立,艺术上有深度。这种姿态也绝对不是靠在简单表态就能完成的,对于优秀的文艺作品来说,就必须回归到艺术本身,在让人艺术审美中感受到价值与情怀。《私人订制》太粗糙了,革命信仰、权力腐败、俗文化、金钱观、雾霾,完全就是一次堆砌,一锅大杂烩,不可能带来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价值冲击。这样的高票房只能说明无数人错误信任了冯小刚,冯小刚也不应辜负应有的文化价值。

  据说,《一九四二》钱挣少了,冯小刚觉得很对不起老板,于是,这一回才搞出个《私人订制》来迎合市场,还通过片子自嘲是“成全别人,恶心自己”。要我看,这分明就是“成全资本,恶心艺术”。本来,高票房是好事,说明中国观众对电影消费有着极大的需求。问题是,这种需求现在根本找不到出口,盼星星盼月亮,等来很有辨识度又似乎有所艺术担当的冯小刚,结果他也只是拿出一堆表态式的“时评电影”来应付了事。

  这些年,一个又一个曾被寄予过厚望的中国导演,要么沉沦在国家宏大叙事的桃花源,要么趴在强大资本的脚下了,比如张艺谋,比如冯小刚。像姜文、贾樟柯等少数有着艺术追求和价值反思的导演,往往又处于难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寄望于通过文化产品来让自己找到价值归处的人们,更多时候也只能茫然四顾,无所适从,在没有选择的时候,把《泰囧》、《私人订制》这样的烂片当成了精神麻醉剂。

  从《泰囧》到《私人订制》,火爆的票房总在辜负文化价值,这是中国电影难以承受之重。一再上演这样的文化囧事,寓示着现在公众只能为一堆文化垃圾埋单,由此也应该催发文化部门、文化市场以及文化从业者反思,如何才能对得起这个巨大的文化市场,如何才能对得起无数渴望获得价值滋养的心灵。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