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郭晓冬谈《推拿》:险被“自残戏”逼疯(图)

2014年02月12日 10:55 来源:哈尔滨日报 参与互动(0)

  作为三部角逐金熊的华语影片之一,由娄烨执导的《推拿》于当地时间2月10日率先亮相第64届柏林电影节。首映发布会结束后,本报记者通过手机聊天软件对影片主演、内地男星郭晓冬进行了采访。

  “今年柏林还没下雪,我很喜欢下雪天,希望在柏林的时候能够赶上一场雪,”舒缓、温厚的男中音和影像中的郭晓冬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我现在还没有碰到梁朝伟,明后天还有聚会,希望能和他交流一下这部电影……”

  《推拿》:以盲人之心重新认识世界

  娄烨:险些被自残戏逼疯

  影片《推拿》改编自作家毕飞宇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南京一家盲人推拿院里医师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在剧本之前我先看的小说,看完后我非常喜欢,当时就想‘王大夫’这个角色如果是我来演的话,我应该怎么去演。”然而接到片方邀约时,郭晓冬却因为担心自己的演出经不住推敲而打算拒绝。

  “(王大夫)这个角色和普通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视力正常的人和盲人对事物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不是在一个角度上去看待这个世界,从这一点来讲我觉得是有难度的。对于表演来讲,我觉得理解一个人物要从角色的内心深处去着手,因为我们的的确确不太明白盲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社会,这个是我个人很难超越的一点。”

  为此,郭晓冬特地去盲校进行生活体验,“当真的把眼睛蒙上,看待这个世界,去进行你的生活的一些常态的时候,你会发现,哦,原来其实是这样的,你得把心灵打开,只有你把心灵打开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太一样了。”

  而最终让郭晓冬拿定决心接下《推拿》的,却是本片导演娄烨。

  娄烨:险些被自残戏逼疯

  作为戛纳常客,此次娄烨转战柏林电影节让人颇感意外,《推拿》延续了导演浓烈的个人风格,郭晓冬说:“娄烨对电影的概念和诠释的方式是和其他导演完全不一样的,而且是和老搭档一起合作,所以这是打动我参与创作这部影片的主要原因。”

  2006年,郭晓冬与娄烨进行了首次合作,但影片没能在内地公映,直到《推拿》才让两人再结片缘。“这是我第二次和娄烨一起合作,依然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很多很多的进步。我觉得大家都在成长,都在对艺术做着一种纯粹的坚持,我很尊重导演的这种坚持,我会义无反顾地站在导演的这一边。”

  影片首映后,有媒体评价影片“直白、残酷、温情”,郭晓冬表示:“娄烨导演对于影片的这种讲述,用镜头告诉大家比较直接的一种表现,可能有一些暴力和性爱,这个比较直白。盲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对于我们视觉正常的人来讲是一种残酷。之所以温情,我觉得影片最终还是一个展现爱的故事吧,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传递爱的一种方式和体现。”

  在影片中,郭晓冬的一场自残戏让观者印象深刻,谈及拍摄过程,郭晓冬满腹苦水:“‘切腹’是特别艰难的一场戏,身上的一些特效和设备,如果一坐一躺的话就会弄坏了,所以拍这场戏的时候,我一直站了十五六个小时,这对体能是一个挑战。再有一个就是娄烨对演员的要求极其严格,在表演的尺度、分寸上,我觉得把我逼得无路可走了,都快被逼疯了。”当时郭晓冬在微博感慨道:“终于拍完这场戏,一场戏拍三天!几十条!精疲力尽!导演娄烨你牛!”不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其实没有退路、快虚脱的状态下去演这场戏,可能恰恰是这个人物的一种状态吧。”

  尽管如此,郭晓冬仍表示:“很希望与娄烨的这种合作能够一直走下去,希望能有第三次、第四次合作,甚至更多的合作。”

  电影:不排斥商业,但更爱艺术

  尽管拍摄过《新扎师妹》、《剑雨》等商业影片,但郭晓冬为人所知的《暖》、《秋喜》等代表作大都为艺术影片,而他自己也直言:“我不排斥商业大片,但我个人更喜欢艺术片。”

  谈及接片的原则,郭晓冬表示自己更侧重剧本:“我更看重的是人物在故事当中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给他带来了什么,他又怎么的努力给生活改变了什么,我觉得这些东西一定要交织在一起。这个是我比较看重的,也是选择剧本的一个基本方向吧。”曾经历人生低潮的郭晓冬更坦诚表示自己饰演小人物有特别的感受和认同感,有一种同一战线的感觉,“我个人觉得,我是比较擅长演这些小人物的。”

  当记者问到票房与奖项在他心中的位置时,郭晓冬说:“对我个人来讲,我觉得国际大奖意义更重要一点。因为首先我是一个电影人,我面对的是艺术。因为艺术这两个字,才让我走到了这个行业——当然,我也希望院线能够支持《推拿》,也很想呼吁国内多建立一些艺术电影的院线。”

  虽然曾经走上戛纳、威尼斯、东京、釜山等电影节的红毯,但此次《推拿》入围柏林影展主竞赛单元仍让郭晓冬兴奋不已:“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每次参加这种电影盛会,会感觉到这份工作是很神圣的,所以我会一如既往地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如果真的拿了影帝要怎么庆祝呢?郭晓冬笑着说:“影帝拿与不拿,我觉得努力都是必须的、一如既往的。至于庆祝就是和大家一起吃起来喝起来呗……”

  柏林国际电影节,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现在人们一般习惯使用女歌星Tatjana Sais给电影节取的名字Berlinale来称呼柏林电影节,起初每年6-7月间举行,为避开戛纳电影节的竞争、提高自身知名度,柏林电影节提前至2-3月举行。

  从柏林电影节诞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压倒性的主题,至少电影艺术交流完全不在考虑之列。这是一个完全的冷战产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美国军官Oscar Martay的建议下以及美国资金的支持下,首届柏林电影节开幕。Oscar Martay是个专家级的影迷,他需要评估美国军队如何使用这些电影作为宣传工具。对美国人来说,柏林电影节是当时对抗东欧共产党国家的一个文化据点——“自由西方的展示窗口”。

  由于柏林市徽为熊,电影节的奖杯便因此而设计出来。从1961年开始,“金熊”原先抬起致意的右臂变为左臂,目的是和市区各处那些欢迎来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来。(记者 阴祖峰)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