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奥斯卡,忽近又忽远

2014年03月03日 14:39 来源:每日新报 参与互动(0)

  史蒂芬·戴德利有部电影叫《特别响 非常近》,对中国观众来说,这片名足以形容出其对奥斯卡的心态:那座小金人似乎就是名头响亮到遥不可及,却又近在咫尺。

  曾几何时,由于文化上的相对强势,奥斯卡几乎构筑了中国人心中的艺术标准,成了电影艺术的代名词,导演们吵吵着要拍一部奥斯卡级别的佳作、影迷整天回放着《人生必看奥斯卡100佳片》的DVD合辑,但没多少人能说清楚,大洋彼岸的那个晚会,究竟和国内的金鸡百花有什么不同。

  随着时代的变迁,去实地采访奥斯卡成为可能,人们见证了明星在奥斯卡上的各种耍宝卖萌:比利·克里斯托尔骑着一匹马上了奥斯卡颁奖舞台,因《钢琴家》获得奥斯卡影帝的布罗迪,甚至在领奖时趁机强吻了哈利·贝瑞6秒……在这些花边新闻的稀释下,奥斯卡神圣到专业的光环慢慢消减,抱着遥控器看奥斯卡转播的观众大腿一拍:嘿,这不就是美国春晚嘛!

  让中国观众更五味杂陈的是,奥斯卡的热闹喧哗却和自己没半毛钱关系,每年奥斯卡颁奖一结束,华语片的颗粒无收都会让中国电影界伤心一阵子,那神情如同祥林嫂的唠叨,无非是说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有多接近奥斯卡,但最终还是被人家拒绝了。

  不过随着国内的票房井喷,导演们不再执著于“申奥”,渐渐领悟到“钞票是自己的,奥斯卡终究是别人的”,于是用“得了奥斯卡又如何,不能变现的小金人再金贵也是个摆设”安慰自己。而在豆瓣上点评《艺术家》《一次别离》《铁娘子》的观众,最后还不是为《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疯狂买单,更让中国电影人挺起了腰杆。

  奥斯卡去神圣化的背后,不只是中国观众的见多识广,同样也有其自身的不求进取,从《拆弹部队》干掉《阿凡达》,《艺术家》大胜《雨果》,技术和艺术怎样平衡,一直是摆在评委面前的难题:是拥抱技术进步的大趋势,还是死守黑白甚至默片时代延续至今的艺术法则?改变的节点究竟离我们是远是近,答案就在你我心中。新报记者 于穆铭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