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金像奖应多些推陈出新

2014年04月15日 14:34 来源:烟台晚报 参与互动(0)

  第33届香港金像奖落下帷幕,王家卫梅开三度荣膺最佳导演,《一代宗师》以12奖创下纪录,张家辉章子怡再封帝后。这届金像奖一如既往,看上去还是那么“圆满”。

  但总觉得缺点儿什么,缺什么呢?得从另一个金像奖———奥斯卡金像奖说起。先看一下奥斯卡加冕的影帝。迄今86届中,获影帝桂冠2次的,只有5人,其中汤姆·汉克斯是在1993年和1994年蝉联影帝的,堪称不世奇才,但这位“来自星星的他”20年过去了,再未得到小金人的青睐;其他4位获奖者是斯宾塞·屈塞、马龙·白兰度、杰克·尼克尔森、达斯汀·霍夫曼。获得3次影帝的只有丹尼尔·戴·刘易斯,但他去年创纪录的这次,是出演了美国人崇敬的林肯总统———所以,这更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例外。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的影帝都是一届。

  再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奖次数最多的是约翰·福特,4次;获得3次的只有2人。但这三人的获奖全部发生在“遥远”的1960年之前。从那以后,只有14人获奖2次,其他人都是一次。很难想象几个誉满全球的大导,像斯皮尔伯格只有2次,卡梅隆只有一次,而昆汀·塔伦蒂诺则一次都没有。

  反观香港金像奖,远的不说,从“九零后”的“元年”———1990年算起,至今24年中,获得影帝的基本上都是梁朝伟、刘德华、黄秋生等哥几个,以及比他们年长几岁的周润发、梁家辉,年轻几岁的刘青云、张家辉———年龄仿上仿下的这一代半人。而最佳导演,也是内地观众已经熟悉了20多年,而且还将继续熟悉下去的王家卫、许鞍华、杜琪峰、陈可辛等人。这24年中,香港电影金像奖,无论影帝还是导演,基本上可以说,反反复复就那么十来个人轮流坐庄,即便不得奖,也有提名,年年岁岁人相近,像闭起门来搞家宴。

  两厢一对比,香港电影金像奖缺什么,就很明显了:

  第一,缺人。相比于奥斯卡的人才辈出,你来我往,香港金像奖是青黄不接,是新的来不了,旧的也走不了,90年代挑大梁的现在还在挑大梁。连金像奖评委会主席陈嘉上都感慨后继乏人。

  第二,与缺人相比,香港金像奖比奥斯卡更缺一种相对开放的、崇尚竞争的文化氛围。———这话还得从汤姆·汉克斯说起,20年过去了,难道“老汤”的演技真的是越老越糟、不能再得一金?显然不是。

  我们知道,无论演员还是导演,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香港,总有少数人是天赋异禀,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出一个,难以超越;奖项如果总围绕着他们,别人就鲜有机会。但是,奥斯卡敢于“无视”这类天才和奇才,这类老大和老二:除非你彻底突破了自己,否则不会再给你奖。奥斯卡可以成就伟大的导演和演员,但不会成为一小部分人反反复复表演的舞台,她拒绝锦上添花。

  正因为奥斯卡不是少数人的舞台和游戏,才 给了更多人竞争的机会,正因为奥斯卡人自己不垄断,所以它才能“垄断”别人,才会在影像上“主宰”全球。而在香港,对一些老面孔而言,拿再多的奖和提名,对其个人也只是锦上添花,不会对香港电影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推动,相反只能是越来越两级分化,少数人封神,多数人放逐。

  正如陈嘉上所言,香港电影的青黄不接是很严重的。香港电影亟需新的面孔,新的帝后和最佳导演冒出头来,形成新的行业焦点和产业增长点。

  作为香港电影风向标的金像奖,与其坐等别人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不如从自身做起,多推陈出新,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只有这样,香港电影才可能重新焕发青春。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