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吴宇森新作《太平轮》年底驶入大银幕

2014年04月28日 14:16 来源:银川晚报 参与互动(0)

  1949年1月27日,除夕前夜,1000多名乘客在上海黄浦江码头,登上了驶往台湾基隆的“太平轮”。然而,一路并不太平。在舟山群岛白节山附近的海域,太平轮与从基隆开来的建元轮意外相撞。据官方统计,当时幸存者仅有38人……

  65年后,导演吴宇森将这起震惊海峡两岸的沉船事件搬上大银幕,名字就叫《太平轮》。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泰坦尼克号”。当时,战乱的恐慌冲淡了人们对太平轮的关注,撞船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已经无人知晓。而吴宇森要讲的是,战争与灾难下的爱情与人性,“虽然沉重,但充满阳光。”

  如果你要问,被时光掩埋的海难、让人垂泪的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的记忆为何还要再次被打捞上来?有句话说得好,“有时候,我们不是要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而是要学会带着勇气生活。”

  用电影记录灾难,回视悲剧,既是“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时也给活着的人一些启示。至于影片能否通过观众的检阅,就看导演的功力了。

  还原历史OR艺术想象电影有话说——

  在大银幕上,如何呈现灾难才较为妥当?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电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取材于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海啸奇迹》,镜头格外写实。溺水后的娜奥米·沃茨从肺中咳出很多肮脏的泥沙、扮演丈夫的伊万·麦克格雷格头上被划个口子鲜血直流、幸存者在满是渔网和尖锐物的水里前行……主角惨惨惨,观众看得疼疼疼。

  事实上,灾难片想要拍得客观、真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太空灾难片《阿波罗13号》,不仅由当事人的回忆录《与月球失之交臂》改编而成,演员们更是在零度重力的状态下进行拍摄,呕吐在所难免。

  有些灾难片,则以真实事件为框架,进行了适当的想象和艺术加工。《泰坦尼克号》突出真善美。杰克与露丝间凄美浪漫的爱情、妇孺先上救生艇的绅士之举、乐团演奏者坚持用音乐安抚人心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工作人员用自己的身体维持电力而献身、一对老夫妇在甲板上紧紧相拥……

  值得一提的是,在敏感时期,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能直面灾难。对于导致近3000人丧生的“9·11”恐怖袭击,好莱坞就一直将其视为禁区,直到5年后,才敢以此为题拍摄影片,并且刻意避开了飞机撞击世贸大厦等场面。

  《93号航班》(即《颤栗航班93》)打了个擦边球,讲的是世贸双子大厦和五角大楼被撞的同一天,另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93号航班”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事件始末;大厦倒下、英雄崛起,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世贸中心》,则是类似《拯救大兵瑞恩》的“营救片”;更多影片则像《特别响,非常近》一样,聚焦灾难过去之后,人们受到的影响和改变。

  治愈创伤OR自我反思导演有话说——

  揭伤疤这么冒险的事儿,不单在好莱坞费力不讨好,放在其他电影圈,也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干,都敢干,都愿意干。很早以前,就有影评人认为,灾难片诸多忌讳,注定无法成为华语电影的主流类型之一。

  但冯小刚接连拍了两部——《唐山大地震》、《1942》,而且还是大制作,耗资过亿、群星璀璨,运用了先进的IMAX技术,上映档期也相当热门。结果,票房落败,冯导只得靠第二年的贺岁片找补回来。

  这两部戏,风格大不同。

  《唐山大地震》并非单纯地刻画灾难场面,而是意在表达,家园要重建,人的精神家园亦要重建,“地震震的不是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我们更希望把观众真正带入地震亲历者的内心世界。”冯小刚说。

  走完煽情路线,到了《1942》,他反而拍得很克制。有一场戏,花枝(徐帆饰)把自己卖了之后,去跟孩子们告别时,并没有哭天抢地。冯小刚的解释是,那时的灾民,每天都在经历死亡,饿殍遍野,早就麻木了,“灾民的感情是非常粗糙的,他们来不及悲伤。”

  有人说,《1942》是在撕一个民族的伤疤,而冯小刚却认为自己拍晚了。他举了一个例子——当初,斯皮尔伯格拍摄《辛德勒名单》时,外国观众都问他:“为什么这段历史现在才拍?”而拍《1942》时,却有很多人问冯小刚:“对于那段历史的亲历者都不记得了,你为什么还要拍?”他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说明了我们太习惯于遗忘了。我们一直在回避苦难,害怕提这个,可是如果要防止它重复上演,是应该对民族经历的苦难有一个反思。”

  从这个角度看,灾难片更像警示片,要展示灾难,但不止于灾难。

  消费灾难OR直面疼痛观众有话说——

  面对灾难,每个人的耐痛力都不一样。

  因此,《1942》删掉了原著小说中人吃人等过于消极、绝望的部分;为了避免造成二度伤害,在“9·11”相关影片中,你也不会看到飞机撞向大楼、双塔轰然倒地、恐怖分子、双塔里逃生的人们等刺激性画面。

  除了考虑“公众有没有准备好”之外,灾难片更要顾及幸存者和受难者家属的感受。作为《世贸中心》的发行商,派拉蒙连前期宣传都做得小心翼翼,比如告诫各大影院,让他们在告示牌中注明该片何时会播放预告片,这样,尚未从“9·11”中恢复过来的人,可以选择不看它。此外,片方还决定将票房所得十分之一捐给罹难者家属。

  即便如此,很多观众仍不愿走进电影院自虐。

  导演奥立弗·斯通自认《世贸中心》对美国观众起着疗伤的作用,“疼痛会让人们尖叫,但是,如果想要脱离苦境,人们应该先学会直面疼痛。”但美国观众不仅不买账,还谴责导演居心直指奥斯卡,明显的催泪意图令人怀疑影片的诚意……总之,各种质问之声不绝于耳。陆川的《南京!南京!》在上映时也招来巨大非议。有人斥责他用国难来做商业片噱头,有人认为他在影片中传达出的历史及价值观念混乱而完全不可理喻。“他在电影中对角川(中泉英雄饰演的一名日本士兵)的描述,就好像纽约人播映本拉登在“9·11”之前内心也许曾有过着的复杂斗争。尽管这部电影的哲学思想内涵准确到位,但是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还不够尖锐。”《TimeOutNewYork》如此评论。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