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舌尖”文本被恶搞 分集导演:没刻意追求模式

2014年05月16日 10:31 来源: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早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时,就衍生出了一种所谓的“舌尖体”的网络文体。随着《舌尖2》播出过半,“太矫情”、“少了美食,多了内心戏”、“太跑题”等评论不绝于耳时,网友们更是将“舌尖体”发挥到了极致,让“舌尖体”成了继“伊琍体”后又一“热门体”。

  “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达悟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这个美丽的约定其实就是“晒鱼干”。如此文艺范十足的解说词让人又爱又恨,“至于吗,太矫情了。”“很文艺啊,增加了美感。”虽然对于《舌尖2》的如此解说词褒贬不一,但这一文体却在网上悄然走俏。

  “收盘了,股民小刘起身合上电脑,用滚烫的开水为自己泡制一碗腾着热气的老坛酸菜面,中国的股民更偏爱拉上窗帘,在黑暗中享受这独特的美食。江浙一带的股民口味清淡,他们往往不加料包,由脸颊自然淌下的热泪补充恰当的盐分。他们相信,用这种方式,能够抹平买在顶部和卖在底部带来的大部分忧伤。”用“舌尖体”对A股市场进行调侃,让“关灯吃面”在网上广泛流传。

  人们最常吃的瓜子用“舌尖体”妙笔生花地描写出来,也别有韵味。“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

  对于网友们的模仿调侃,《舌尖上的中国》分集导演胡博表示,节目组在撰写解说词时并没有刻意追求一种“体”,他们在遣词造句上的讲究,其实是要让语言更有厚度和韵律。“如果全是大白话,观众只看画面就成了,还要解说词干什么?”

  [网友“舌尖体”]

  ■水煎包,鲁北平原的一种传统美食。平锅加油放入包子,生煎稍许,浇上调制好的面浆,锅底的热油与面浆激烈地碰撞,演奏着美妙的交响。这里有雪白与金黄对人们视觉的冲击,也有发面的甜柔与油煎的酥脆在嘴里不断反复的回味。矛盾在一个小小的包子上和谐地存在。

  ■疙瘩汤,把西红柿切碎下锅翻炒,化为浓郁鲜香的番茄汁,普通的面粉加水轻轻一搅,变成雪粒一样细腻洁白的小疙瘩,与红番茄、绿葱段、黄蛋花默契配合,造就了软糯鲜香的非凡味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充分补充家人所需。在工作的匆匆脚步之余,这一碗代代相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

  ■智慧的北大人知道,即使一街之隔的两地,孕育出的食物,味道也是截然不同的。凭借对美食本能的直觉,每个周末,北大人都会穿过中关村北大街,来到散布在十九座食堂中的清华园。”

  ■“在距离家乡数千公里的北京,四川保姆小张今天起得特别早。连日来她注意到附近的早点摊子的老板换成了一个山东的小伙子。油条,中国人最热爱的早点之一,据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寡淡的小麦粉与浓烈的热油碰撞,平凡的食材造就非凡的味道,配上一碗现磨豆浆,就是带给人们一天活力的完美早餐。”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