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电视人探讨中国原创节目:起步太晚,远未工业化

2014年06月11日 09:56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作为上海电视节首日的重头戏,“探索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前行之路”论坛备受关注。论坛请来了中国、韩国和欧美电视业项目决策人和专家探讨此题,中国电视人遗憾于政策、机制的缺席和人才的匮乏,韩国团队认为吸收他国成功经验和了解观众需求同样重要,但在欧美专家看来,中国节目少的是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中国原创节目制作水平要赶上欧美,在最乐观的预测里,也还需要三到四年时间。

  中方反思:起步太晚,远未工业化

  世熙传媒成功将《中国梦想秀》、《天下无双》等引进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但CEO刘熙晨认为经过多年引进,中国团队在总结创作方法上仍存在困难,这是因为起步较晚,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电视工业化生产流程,也没有完善的人才库,“英国制播分离50年,跟他们的一线制作人聊天时,他告诉我每个工口的制作人都有1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分工非常明确、细致,而且除了生产团队以外,他们还有专门的创意人才。而我们国内真正优秀的电视节目制作团队不超过4个,很多组员一人要身兼多职,还有些是刚来的小朋友,缺乏相关经验”。

  云南电视台台长赵树清则指出引进节目是创意流通的正常过程,大可不必谈虎色变,“我建议论坛向总局发出一个要求,不仅要限娱限唱限这那,还要出台一些鼓励原创节目发展的政策,比如像韩国一样规定民营制作公司原创节目应该占到播出一定份额”。

  韩国自豪:

  创意源于生活 节目应有“意义”

  作为近两年向中国输出模式的大户,韩国电视公司今年依然是各卫视争相“合作”的对象,下半年浙江卫视与SBS即将推出中国版《RUNNING MAN》,其内容部部长李尚禹表示韩国的原创之路值得中国电视人参考。“我们的引进多以失败告终,收视并不高,可能欧美节目模式不是很适合韩国观众的情绪,而且韩国导演自豪感很强,他们认为引进模式就不能算是真正自己的作品了,所以大多数电视台和公司都不希望引进”。

  《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移植到中国后,MBC娱乐部部长金荣希惊喜于它们取得了比在韩国本土更大的成功,他认为中国正在经历韩国十多年前学习欧美模式的过程,在技术层面上追赶极快,但原创能力不可能一飞冲天。“每天早上我会看三四份报纸,了解社会上发生了什么,韩国人对什么有兴趣。制作新节目首先考虑到的应该是最关心的话题,然后持续、集中地去思考怎么挖掘它的意义。以前观众看节目是为了消除压力,现在观众越来越想通过节目受到感动、自我反思、看到社会现象,都是制作的意义所在”。

  欧美毒舌:

  一缺中国特色 二缺国际视野

  “今年很多中国电视节目在戛纳电视节上亮相了,不过目前中国原创模式只是一种潜力,没有形成气候。因为它们没有体现出中国特色,让西方人觉得与众不同,而是带来它们自认为国际化的东西”。The Wit公司总裁维吉尼亚·毛斯勒一开口就泼了一盆冷水,但她眼中也有值得欧美借鉴的中国原创节目,“《汉字英雄》是很东方的东西,那种体现中国自己的价值很打动西方人;《职来职往》有点像就业市场上的相亲节目,参赛的人在平台上吸引潜在雇主,观众通过节目了解企业的需求,这类节目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推广”。

  谈到从电视买家变成卖家的秘诀,Small World创始人蒂姆·克雷申蒂说得更加具体,“要打入国际市场,首先要有本土文化的要素,但要能转化成国外市场中的相似要素;二是成本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在美国可以大制作,塞尔维亚可以小成本;三是延续性,可以季播,每年能增添新的内容”。至于具体的操作方法,蒂姆认为好的包装尤为关键,“要有制作宝典,要有推广片,最好能提供一个西方宣传版本,而不是直接拿去卖”。(特派记者赵宇)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