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媒体调查《舌尖2》出镜商家:节目播出后身价飙升(2)

2014年07月22日 05:05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舌尖2·相逢》张平

  代表美食:重庆火锅

  播出后营收:360万元(两个多月)

  晓宇火锅忙开店成都金沙店8月开业

  虽然最近重庆天气暴热,但吃火锅的重庆人依然很多。“最近还是很忙”,张平对成都商报记者表示。

  张平的“晓宇火锅”在重庆渝中区枇杷山半山腰上已开了近20年,每天接待100桌左右的食客。5月23日,火锅作为重庆美食代表亮相《舌尖2·相逢》,晓宇火锅的老板张平正是主角之一。

  毫不意外,张平和他的火锅店“一夜爆红”。张平介绍,近两个月,晓宇火锅枇杷山总店每天接待食客可以达到200桌,从中午营业到晚上10点,比以前晚收工1个小时。“现在中午不能预订餐桌,晚上最多留到6点半,但顾客数量还是翻了一番。”

  据介绍,通过张平这些年的悉心经营,晓宇火锅目前在重庆共有8家店,其中主城区有5家直营店,在其他城市还有几家加盟店。今年,张平最初的计划是在全国开15家门店。然而,仅在6月份,晓宇火锅就已经在全国开了10多家门店。

  张平表示,按目前的情况来看,晓宇火锅今年在全国的门店总数有望达到30家。“今年8月初,晓宇火锅在成都的首家店将在金沙开业,现在正在装修。”。由于有意加盟的商家太多,为了保证加盟店的质量,晓宇火锅暂缓了开加盟店的步伐。

  据张平介绍,晓宇火锅人均消费60元左右,每天可以吃200桌,每桌一般在4~8人居多。成都商报记者以每桌平均5人计算,每天营业额在6万元左右,一个月在180万元左右。当被问及“舌尖2”播出后的创收效果时,张平在电话里笑着告诉记者,“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特别是周五到周六,店门口停放了很多成都等地的小车,大多数都是看了‘舌尖’来的。”

  《舌尖2·时节》

  阿迪力·买买提吐热

  代表美食:新疆切糕

  播出后营收:约800万元(两个多月)

  网销切糕生意爆棚两个月赚了200多万

  “舌尖2”第三集《时节》的播出,让新疆切糕闻名大江南北,也给湖南长沙理工大学的阿迪力·买买提吐热、蒋金亚和蒋春杨带来了一场奇异的创业之旅———因为工艺正宗,他们在淘宝上的切糕店生意爆棚。成都商报记者近日联系到他们时,阿迪力和蒋金亚刚拿到大学毕业证,再过一年,蒋春杨也将大学毕业。

  阿迪力·买买提吐热今年23岁,来自喀什的他出生在一个切糕世家,他的父母靠售卖切糕养大了6个子女。2012年,“天价切糕”事件触动了正在念大三的阿迪力,看到网上的各种议论声,阿迪力决心让大家尝一尝味道正宗而又价格实惠的切糕,为家乡的美食正名。他的想法和同学蒋金亚、蒋春杨的创业冲动一拍即合。2012年12月,3人凑了3万元开设了一家切糕淘宝专卖店,一场切糕版的“中国合伙人”好戏开始上演。“舌尖2”播出之后,3个兄弟联合成立梦想起航(湖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当初生意并不好,每天的销售额千元左右,除去成本,刚刚够我们3个人的生活费”,蒋金亚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而“舌尖2”播出之后,他们的淘宝店生意一夜爆红。蒋金亚说,最好的时候,比如5月3日、5月4日两天累计卖出6000单,日销售额超过10万元,“‘舌尖2’播出后,累计营业额约800万元。”

  据介绍,目前梦想起航公司已有20多个员工,“其中80%是大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我们开的工资最低为3000元,最高为1万元,光运营成本每个月就要10万元。”蒋金亚还表示,切糕的主要原料是核桃、杏仁,为了保持切糕的原汁原味,阿迪力父母从喀什将制作原料寄到长沙,整个生产成本大概占到销售额的60%左右,到目前赚了200多万元。

  《舌尖2·心传》

  李伯荣家

  代表美食:上海本帮菜

  播出后营收:约160万元(不到3个月)

  三林本帮馆食客翻番包间预订需提前一个月

  7月18日上午9点,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浦东中林街65号的三林本帮馆。餐馆老板李明福的小儿子李悦刚买完菜回到店里。

  两个多月前,“舌尖2”第二集《心传》播出,记录了上海本帮菜“一代宗师”李伯荣将一身厨艺传承给两个孙子李巍和李悦的故事,也让这间开业3年的餐馆一夜爆红。李悦告诉记者,节目播出后第二天餐馆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一波接一波,火热的劲头至今没有停歇。

  “每天几乎有1/3的顾客来了却吃不到。”李悦说,“两个包间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其他桌也要提前半个月才订得到。7月15日之后,店里很少接受预订了,偶尔下午1、2点的时候接一下预订电话,而多数客人都是自己找过来。”

  李悦坦言,“舌尖2”播出后餐馆的名气更大了,生意比平时好了一倍。“以前中午、晚上各摆一台,全天接待共20桌左右,晚上9点能够收工。近两个多月,每天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10点。现在中午一台,晚上两台,每天30至40桌。”

  按照李悦介绍的情况,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三林本帮菜馆每天接待30桌,每桌平均8人,每人平均消费80元,日营业收入为19200元。也就是说,“舌尖2”播出后,这家餐馆的营业收入至少超过了160万元。对这个数字李悦也表示了认同。对于网传他们300多万元的说法,李悦对记者说,“他们是按最大营业额来算的吧?实际没这么多”。

  《舌尖1·主食的故事》

  黄国盛

  代表美食:陕西绥德黄馍馍

  播出后营收:约100万元(年收入)

  走红的“黄馍馍”年销百万注册了商标父业子承

  离陕西省吴堡县的张世新挂面不远处就是绥德县,因“舌尖1”而走红的“黄馍馍”就在这儿。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2012年,西贝餐饮创始人黄国龙以30万元聘请黄国盛作为形象代言人。据介绍,黄国盛主要工作就是给西贝做技术指导。目前,西贝餐饮全国店都在销售“黄馍馍”,都是用了黄国盛的技术,“现在属于我们店杂粮类别中的一个,从2012年6月上市到现在销售了1000万个,每个3元,销售额3000万元。”西贝方面称。

  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目前黄国盛已经跟西贝没有多大关系,“他现在主要是做自己的事。”黄国盛的儿子黄艳雄说,他现在是“黄馍馍”最主要的制作者,60岁的父亲已逐渐退居幕后。

  黄艳雄表示,在“舌尖1”播出之前,家里的经济比较困难,父亲一年卖黄馍馍大概在1万元左右,净利润8000元,“夏天不好做,不能保存,主要还是冬天做。”对于网上说他们年销售150万元的说法,黄艳雄认为有些多,“旺季的时候每天可以卖2000多个,淡季的时候几十个几百个也有,一年100万左右的销量。”他强调,现在雇佣了十多个工人,3个店铺年租金在10万元左右,“光采购的原料就占成本的一半左右,而且杂粮也在涨价。”

  “舌尖1”播出之后,黄国盛的生意越来越好,现在黄国盛把之前靠驴拉的石磨卸了,装了电动马达,产量提高了不少,还买了和面机,配置了冷库。目前,黄国盛在绥德和榆林分别开了一家黄馍馍专卖店。此前,黄国盛的儿子黄艳雄在当地煤矿开火车,女儿在榆林卖羊杂汤,现在儿子和女儿都全力投入到了黄馍馍上面。黄艳雄告诉记者,两个月前,他们还把他父亲的形象注册了商标,“因此现在正在考虑加盟的事,我们把技术传出去,也可以转让商标使用权”。

  《舌尖2·脚步》

  谭光树、吴俊英

  代表美食:蜂蜜

  播出后营收:20万元(两个多月)

  “谭光树蜂蜜”走红淘宝不愁销量“愁”产量

  7月中旬,成都商报记者联系到谭光树、吴俊英夫妇时,他们刚刚从甘肃省会宁县采完蜜,正赶往陕西山丹县。由于夫妇俩比较忙,谭光树的大女儿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在《舌尖2》播出不久之后,他们就在乐山注册了“谭光树”商标,然后与朋友一起开了一家淘宝店———“谭光树蜂蜜”,专门销售父母养蜂的蜂蜜,记者看到,有6种品种和规格的蜂蜜出售,最便宜48元/瓶,最贵136元/瓶。“我还有正式的工作,淘宝店也交给了一个朋友管理,现在淘宝店就她一个人,忙的时候再找一个人。”

  记者发现,最近一个月来,售价136元的出售371瓶,116元的销售202瓶,68元的成交38笔,96元的成交52笔,58元的成交21笔,48元的成交13笔,总共约8.4万元。

  今年天气好,父母养蜂的产量不错,预计几十吨没有问题,“这几天甘肃那边还是不错,五六天时间就产了30多桶,每桶160斤,就地找车发到四川来”。她介绍,淘宝店生意还可以,最好的时候是5月份,预订了很多,但是由于产量问题,很多订单他们都拒绝了,目前每天的销售量在千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谭光树夫妇除了把产的蜂蜜供给女儿的淘宝店之外,一部分还供应给了乐山市一家养蜂协会。对于播出后获得20多万收入的说法,谭光树说,对于他们这样的养蜂人来说,只要天气好,这个数目应该没什么问题。

  食客说

  风格不一定高大上

  味道仍然最重要

  记者在走访上海、杭州的三家餐馆时,随机采访了数名现场消费者,从他们口中获悉了更真实的舌尖感受。

  无论是上海菜、西北菜还是杭州菜,抓住顾客心的首要秘诀都是味道。“这家最有老上海的感觉,没有被其他菜系影响太多”、“手工面嚼着跟普通的面不一样”、“量比较少,味道也没有想象中好,噱头过大”……每个顾客吃出来味道各异,评价也不尽相同。

  此外,价格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原因。记者发现,上述三家店的价格均是普通人消费得起的“大众价”。三林本帮馆与西贝筱面村的人均消费在80元至100元,而且顾客可选的菜式非常丰富。“有时候两个人吃,有时候带一帮朋友来吃,价格很合理。”在三林本帮馆就餐的顾客罗先生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三家餐馆的风格都并非“高大上”,而是走精致的平民风格。在价格方面,最贵也仅收18元一碗的菊英面馆片儿川就更为大众化了。一位菊英面馆的熟客谈到,“就算加蘑菇、加笋,也不过二十几元钱。老板给的量很足,一碗管饱。”

  专家说

  工艺与商业结合

  需要一个“度”

  记者:普通产品通过电视渠道被大家熟知变成品牌产品后,有哪些机会和挑战?

  著名品牌专家谢付亮:最大的机会就是消费对象成倍地扩张了,消费会促进生产,带来繁荣的机会;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保持原来产品的“道地”,生产100个黄馍馍肯定与产10000个黄馍馍的不一样,如何保持传承。

  记者:传统工艺与新兴商业的结合,会让传统工艺变强吗?

  谢付亮:那也不一定。很多传统工艺与市场结合之后,就变味了。保持一个度很重要,这就需要这些传承者把他们的技艺“标准化”、“流程化”,比如张世新的手工空心挂面,10多道工序是怎么样的,需要制定下来,否则失去了原味的手工艺很快就会被大家遗忘。

  记者:网络渠道对于上述产品意味着什么?

  四川网盟盟主熊建兵:电商化是未来销售的一个趋势,但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电商,因为这里会涉及物流、技术等各个方面。建议上述人士做电商的话,最好采取外包的形式,让更专业的电商人才来做,这也是现在传统品牌采取的最主要做法。

  “一夜成名”之后

  需防“一夜丢名”

  曾经有很多“一夜成名”的餐饮美食和品牌,早已没有当年的风采。当然,有很多当地知名的餐饮小品牌经久不衰,比如兰州“马子禄”拉面、福州的“有名仔”等。一位成都资深美食专家就对记者说,成都作为美食之都,近10年来,很多有名的餐饮店尤其是以火锅最多,一夜间消失,已经很难找到,“我上次去吃了一家曾经很有名的火锅,现在他们火锅很少人吃,已经改卖卤菜了”。究其原因有两个,“人多以后口味变了,而竞争者不断出现”,“还有就是食品质量问题被查封”。

  能否长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平衡”———美食的口味不能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张而变淡,更不能“变质”。长而久之,这些在当地家喻户晓的农家美食,或有可能升级成为当地特产代表,有可能成为老字号,比如四川的“麻婆豆腐”、厦门的“黄则和”、云南的“罗顿火腿”等。

【编辑:张哉麟】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