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太平轮》票房失利 或因年轻观众不爱传统大片

2014年12月11日 16:50 来源:兰州晚报 参与互动(0)

  12月9日,周二,《太平轮(上)》公映刚满一周,票房1.28亿元。而上周五上映的《匆匆那年》,截至这个周二,已经取得2.87亿的成绩。和票房成绩遥相呼应的是,《匆匆那年》的排片率从上周五开始,一路小幅上扬,至今维持在39%上下,而《太平轮(上)》则已经降到20%,与上映近两周的《撒娇女人最好命》的占比接近。这部上下集投资合共4亿的“鸿篇巨制”,上集因为“船难”没有出现被网友戏称为“《太平轮,还未(上)》。如今,它已渐渐搁浅在这个观众群急遽变化的市场之上,为何?记者昨日连线院线、片方负责人等相关业内人士,给各位说说看,这艘原本载满投资方期望、制作期就命运多舛的大船,在上映后再度遇险的缘由。

  “太平轮”怎么了?口碑没输,营销和话题性输了

  “太平轮”到底啥时候沉,最后才知道!《太平轮》从最初要分上、下部公映,就注定给这部电影的宣传带来了不少难题。历史上的“太平轮”在公众眼中,一直被看做“中国的泰坦尼克号”。这原本是一个可以做不少噱头的话题点。但是,《太平轮(上)》却并未涉及1949年那场著名的“船难”。片方的营销,一直未对“太平轮事件”这个话题的发酵,也是无奈之举。

  作为一部贺岁档大片,常规来说,应该会提前一周到10天左右,举行首映礼或者点映场、口碑场等,来累积话题和人气。但是,《太平轮(上)》的制作周期非常紧张,据小马奔腾影业负责人郭燕透露,《太平轮(上)》最终过审并制作完成拷贝,离12月2日只剩下一周左右的时间。在公映前,片方只在11月30日晚上安排了全国唯一的提前观影。

  如今,上映已经一周的《太平轮(上)》,在豆瓣上的评分是5.5,时光网的评分是6.7。不得不说,这样的口碑的确有些不尽如人意。不过,口碑并非和票房成正比。咱们看同期的《匆匆那年》,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和《太平轮(上)》相差不大。对于数量巨大的普通观众来说,《匆匆那年》的话题性要远超《太平轮(上)》。资深院线人士邱晴和格瓦拉副总裁李磊均向记者表示,从他们对市场和观众的观察来看,一部商业片的话题性多寡冷热,的确对普通观众有很大影响。

  《太平轮(上)》上映首日的票房是2737万,对于一个首日排片率到达35%的大片来说,这样的票房成绩确实不够理想。该片上映第二天,单日票房已经跌至1750万。如此大的跌幅,立刻就从排片率上有了反映,此后几天,《太平轮(上)》的排片占比一路下滑,从35%下降至20%。

  观众们怎么了?“小镇青年”、年轻观众不太爱传统大片

  如果跟《匆匆那年》的表现对照来看,《太平轮(上)》在贺岁档市场上的危机,不单属于《太平轮(上)》,也属于某些传统大片。

  这种危机,来自于国内观众观影口味的变化。2011年,张艺谋的战争片《金陵十三钗》的票房破6亿,而同期还有《龙门飞甲》与之竞争。那之后,2012年和2013年,在贺岁档表现突出的国产片,基本是喜剧片和动作片、奇幻片。而从去年开始,青春片强势崛起,《致青春》《同桌的你》等等,基本上依靠年轻人气演员和贴近观众的“青春&怀旧”话题,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

  此外,近几年,三四线城市的电影市场逐渐发展起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同类型国产片的票房表现。记者从艺恩EBOT日票房智库提供的数据发现,二三线城市的观众给《匆匆那年》贡献的票房总量,所占比重接近总票房的60%。而《太平轮(上)》的总票房中,一线城市观众群贡献的票房依旧占到50%多。若按目前的市场发展,并不是特别讨三四线城市观众喜欢的传统大片,可能会经历一个痛苦的时期。

  记者从格瓦拉网提供的数据中发现,选择看《匆匆那年》的观众更接受国产话题电影,比如《小时代》和《亲爱的》。而选择看《太平轮》的观众,则更喜欢传统的动作片或进口片,比如《敢死队3》和《驯龙高手2》。此外,选择看《匆匆那年》的观众,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更加广泛,而选择看《太平轮》的观众,在观影兴趣上会更加传统和保守一些。

  格瓦拉网副总裁李磊向记者表示,最近两年,85后和90后的观众群已经成为目前国产电影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他们的观影口味也趋于年轻化,这些年轻观众也更加关注和自身生活相关的话题电影。《太平轮(上)》如今的表现,的确给国产电影人提了个醒,这个时代真的变了,电影院已然是年轻人的主场。(记者许嘉)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