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春晚:点赞与吐槽成为春晚文化的新常态

2015年02月25日 16:00 来源:北方新报  参与互动()

  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诞生之初,估计谁也没料到,春晚会成为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中的新民俗。经过30余年的华丽蜕变,春晚已从创作之初单纯的群众性大型联欢活动,演变成被赋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重内涵的媒介仪式。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精英阶层的艺术表达以及流行文化的集中巡演,让一年一度的演出成为各种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博弈的舞台,成为国家意志与民间话语交相辉映的语意场。每年春晚播出前后,从导演人选到演员阵容再到节目安排,各种讨论此起彼伏,点赞与吐槽成为春晚文化的新常态。

  遥想八十年代,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较为匮乏,影视审美阅历更是欠缺。国门初启,我们对港台地区及欧美明星的表演充满了好奇,所以他们的出现,总能成为是年春晚的噱头。而今日之荧屏,每天都有海量文艺节目,观众对国际大牌明星和一流艺术表演早已司空见惯,这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水平,也消解了观众对于各种表演形式的兴趣。人们不再对春晚那么翘首以盼,而春晚从国人除夕之夜的必修课,变成了承担伴随功能和增加节庆氛围的辅修课。从前对精彩节目的津津乐道和明星大腕的热力追捧,演变成如今褒贬不一的评论和茶余饭后的谈资。春晚面临着自说自话、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平心而论,春晚的式微,不能单纯归咎于节目质量的徘徊不前,而是其创新升级的速度跟不上观众审美品位的提高所致。既然被吐槽在所难免,创作者不必焦虑,也无须懊恼,坦然面对,或许能更为从容客观地认识节目、认识受众需要。2014年马年春晚开场短片中有语道“看春晚最大的乐趣是吐槽”,说明创作者开始正视现实,以自我调侃的方式,放低身段、面对观众。褪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圣感,“示弱”于观众,这种创作态度反而能使春晚抛却过多牵绊,卸下舞台之外的种种顾虑,观众或许也会多一分理解和体谅。

  春晚在中国电视文艺中是具有标杆意义的符号,也是重要的文艺立场。其所呈现的价值取向和创作倾向,成为一定时期电视文艺创作的参照系和风向标。而关于它的话语交锋,却时常脱离节目本身,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延伸开去。春晚像一个巨大的隐喻,它昭示着社会潮流和民众期许,我们不必苛求它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况且,叫好的人未必能够完全吃透创作者的语义,批评者也未必都是不厚道或者太挑剔。置身全媒体时代,大众对某种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对于春晚来说,点赞者可能视之为礼花炮,吐槽者视之为出气筒,无论是其中哪种情况,都让大众获得了心理快慰,使春晚在某种意义上扮演了心理纾导、宣泄情绪、总结过往、展望来年的作用。如果观众能够通过对春晚的关注疏解一年的劳累辛苦,乐乐呵呵地过年,这何尝不是春晚的一大贡献?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