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映客直播晚会:“90后”引导的一场文化盛宴

2017年01月25日 21:25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 

  “直播+”是去年继“互联网+”之后又一个被捧上风口浪尖的概念,由于网络直播的发展速度、用户的多元性和内容的高度可塑性,业界对其在商业价值方面的潜力寄予了很大希望。而1月27日除夕晚映客开展的直播春晚,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直播的影响力,“直播+”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商业视野,在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塑造上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潜质。

  映客直播春晚从参与群体上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场中国90后为主导的、彰显他们生活观念和文化价值的秀。而从角色性质上来说,映客直播春晚即使对中国当代青年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次对峙,又是青年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相比于传统的电视春晚,其最大特色依然是用户的多元参与。

  此次映客直播春晚除了邀请到著名青年艺术家李玉刚分享自己春节故事以外,所有的内容生产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网红主播。除了年龄分布上大多是90后这一共同点,他们在地域、职业和文化背景上有着诸多不同。晚会开始就是各地主播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网络直播的草根化赋予从根本上为这种文化交流赋予了可能性。晚会还穿插了“小映回家”、“小映唱歌”、“人气主播连线”等环节——对于看惯了电视中春节联欢晚会盛大场面的观众来说,映客直播中所体现的90后对于个性化、个人自由表达的追求,实在是别开生面,耳目一新。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待映客直播春晚中所透露出来的文化意义。

  网络直播的文化影响力增强

  首先是网络直播这一新兴媒介手段,在内容多样化、媒介责任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进步。2016年被称作是网络直播的元年,中国网络直播的平台数量和用户规模都在这一年迎来了井喷式增长。而市场繁荣的背后,网络直播本身却饱受诟病,主要集中在其内容的泛娱乐化、同质化严重且品位比较低俗几方面。有文化学者引用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述网络直播:插科打诨的态度、俯就的态度和粗鄙的风尚。

  如果说网络直播确实受上述痼疾困扰,那么作为国内直播行业领头羊的映客,显然已经有了提升行业整体水准、提高直播内容品位的觉悟,并已经开始了身体力行。本次映客直播春晚使我们看到网络直播在商业价值之外,还有着非同凡响的文化生产力。映客直播春晚充分发挥了直播的优势,90后们以内容生产者的姿态出现,解读传统文化,输出自我价值:草根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在网络直播这一当前最为火热的大众媒介中被完美融合。

  传统民俗文化借力90后,以新姿态走入大众视野

  其次,映客直播春晚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扭转颓势的可能性。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在它悠久的历史中酝酿了无数的风味美食、文化工艺品、各种民俗活动,可以说,春节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的一大部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在新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对传统文化的心理归属感逐渐涣散。最能代表中国传统风俗的春节,势头几乎被圣诞节、万圣节这样的舶来品反客为主。

  映客直播春晚,无疑是对春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地位的强调。整场直播春晚的参与者大多数是90后,通过直播平台共同度过春节,这种参与感也会提高他们对春节相关的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可。

  90后社会文化角色彰显,网络直播成为新生代主要表达渠道

  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映客直播春晚昭示着90后正以全新的姿态、全新的方式参与社会文化生活,他们借助网络直播这一最为新兴的媒介形式,参与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之中。如果我们考虑到过往的社会舆情,在中国,“90后”这个词一直处于被污名化的状态。除了前几年喧嚣一时的80后与90后的骂战,再早的70后、60后,也把新时代中成长的90后视为“垮掉的一代”。90后被指责为“缺乏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涣散”、“缺乏文化归属感”的一代人。

  那么,映客这次以90后为主导的直播春晚,已经提醒我们需要扭转对90后的刻板印象了。如果说电视媒体的春节晚会、各大报刊上每年都要喊口号呼吁人们重视中华传统节日,这些是父辈人认同传统文化、传承民俗文化的方式的话,映客直播春晚就是90后面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所展现出来的正面姿态和社会责任感。而网络直播过春节,通过广泛而多元的用户参与,也是真正适合当下这个信息高速更迭的网络时代的方式。

  映客直播春晚,不仅是直播行业内容多样性拓展的一次开创性尝试,网络直播并纯粹的娱乐工具,这是映客作为行业领头羊所传递的价值。

  而本次直播春晚的参与主体也昭示着,90后将在中国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将以全新的形式、不同的姿态,参与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

【编辑:左盛丹】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