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对韩寒作品没共鸣 自嘲文学处女作"很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贾樟柯对韩寒作品没共鸣 自嘲文学处女作"很烂"
2009年04月08日 16:57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3月27日,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论坛上,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就一个年轻人、一个电影人、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份对皇帝文化与当今社会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中新社发 陈代述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贾想》《二十四城记》——近日,导演贾樟柯一连推出两本书。前者是他多年来的随笔合集;后者中,他把自己拍摄《二十四城记》时,采访到但没拍出来的人物记录下来。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一个不同于他的电影的贾樟柯——一个至今坚持写作的文学青年,一个酷爱文学的读者,一个想在电影中尽量靠近传统写作的电影人。在单向街书店,贾樟柯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书店的一场活动刚散,周围有些嘈杂,但这丝毫没影响贾樟柯的兴致。一根香烟,一杯香茶,贾樟柯从自己的少年时代娓娓道来。

  我的文学创作

  文学是表达的出口

  即使没看过贾樟柯电影的人也知道他是个导演,而对他稍有了解的人,还知道他曾学过美术。只有很少的人知道,他从少年时代起酷爱文学。

  回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贾樟柯说,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很火热,很多小说都能形成公共话题和社会热点,他理所当然地被裹挟其中。另外,跟他的成长环境也有关系,“县城提供给我对农村和城市的不同认识,种种感受累积起来,就有了表达的愿望,而这种表达需要一个出口。县城资源有限,不可能去学音乐什么的,文学就变成最便捷的表达方式。”

  高中时曾是“诗人”

  写诗是很多人青春萌动时的选择,贾樟柯也不例外。少年时代的他,曾是个“诗人”。“高中时,有一天下午刮沙尘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反正老师没来上课,一帮男学生无所事事,有人提议说‘我们成立个诗社吧’。我说既然今天有沙尘暴,我们就属于‘沙派’吧。而且,大家说写就写,现场作诗。”

  贾樟柯说,当时是孩子的游戏,后来越写越认真,大家还“出版”了两本诗集:借用各种家庭资源,有人刻蜡版、有人画画、有人印刷……有个同学家是开照相馆的,负责裁切装订。“出版”的诗集不仅送给本班和邻班的同学,还送给了老师。贾樟柯那时的阅读很混乱,“读北岛、舒婷、顾城的诗歌,也看席慕容、汪国真的,甚至还有很多手抄的。写的诗歌内容也不过就是一些对爱情的萌动和对青春的想象。”

  文学处女作“很烂”

  高中毕业后,贾樟柯没考上大学,父亲逼他学美术,继续考大学。学美术时,贾樟柯住在老乡家,有大把时间,寂寞的夜晚,他一边听着广播,一边开始写小说。

  十六七岁时,贾樟柯在《山西文学》发表了处女作《太阳挂在树杈上》。记者细问时,他笑着说:“可别看,很烂。”对自己20多年前的作品,他总结为“中学生的反叛”,“比如会思考对学生而言,高考是否是惟一的出路。”当然,也少不了青春期的爱情故事。

  贾樟柯说,自己那时写小说跳跃性很大,进步也很大。“《太阳挂在树杈上》还是青春路子,接下来写的中篇小说《最边缘》是半纪实的。现在想想很神奇,那时我才21岁,怎么会有‘最边缘’这个词?”此后,他还写过意识流的,讲仓库的故事,没有情节,写的是孤独感。

  贾樟柯一直进行着自己的小说创作,直至21岁,他才喜欢上电影。

【编辑:李季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