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金牌制作人直言:台湾电视文化已经变态了(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台金牌制作人直言:台湾电视文化已经变态了(图)
2010年01月13日 10:16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王伟忠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对大陆公众来说,可能叫不出王伟忠的名字,但不会不知道由他制作的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和《全民大闷锅》。2月5日,由王伟忠和赖声川合作的舞台剧《宝岛一村》将在北京上演,其中的故事都来自王伟忠对台湾眷村生活的记忆。日前,该剧在广州演出时,王伟忠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在他看来,电视节目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及时捕捉公众的需求,比如看到《蜗居》火了,就应该马上做一个《买房子帮帮忙》。

  - 人物小传

  王伟忠 

  台湾综艺界金牌制作人。195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眷村“建国二村”(已在2005年10月被拆除),祖籍北京。从1986年推出的短剧《连环泡》开始,到如今台湾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来了》、《全民大闷锅》、《全民最大党》、《国光帮帮忙》、《超级星光大道》等,他制作的综艺节目始终占据着台湾综艺界的大半壁江山,并引导其潮流。创建有经纪公司“金星娱乐”,旗下艺人包括大小S、郭子乾、黑人等。他一直都有“眷村”情结,在策划舞台剧《宝岛一村》之前,还拍摄了纪录片《伟忠妈妈的眷村》、电视剧《光阴的故事》。

  舞台剧 我花了一年半说服赖声川

  新京报:你的综艺节目总有很好的创意,你觉得《宝岛一村》带来的轰动也是因为好的创意吗?

  王伟忠:有创意没用,能执行才最重要。我觉得对《宝岛一村》来说,赖声川是最适合的导演,于是我找到赖导,但他又忙,于是我追了他一年半,不断去说服他,这个过程很辛苦。当然我的说服力是“海峡两地,天下第一”。

  新京报:赖导为什么一年半都没有同意?

  王伟忠:因为第一,导演有他自己要做的事;第二,他必须对作品有想法和感觉,否则你给他再多的钱他也不会去做。

  新京报:你还做过一个眷村题材的电视剧《光阴的故事》,播爱情都市剧的黄金时段突然播这种怀旧剧,不怕台湾年轻人不接受吗?

  王伟忠:创意没有老师。你看到一个流行的迹象,就要说服电视台,告诉他日本已经出了《幸福的三丁目》、大陆有了《血色浪漫》、香港出了《伟大城市传记》,整个社会风潮都开始趋向二战后的怀旧,所以我也要做这样的趋势。如果你怕只有眷村人看那就完蛋了,就像你会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不会看同样的民族在某一个地方的故事?

  新京报:把眷村题材搬上舞台是为了更加完善吗?

  王伟忠:也不能这样讲,这两个品牌不一样。但电视剧我目前并不满意,因为这部戏是为电视台拍的,而台湾电视文化已经变态了,电视台的成本低到你不能想象。第一给钱太少,第二演员也不是精挑细选,第三它被广告所牵制,所以才会有现在看到的52集、100多小时的长度。它也不可能达到舞台剧的味道。我想几年之后我还会自己重拍《光阴的故事》,扎扎实实二三十个小时足够了。

  新京报:将来会不会拍眷村电影呢?

  王伟忠:想拍“黑猫中队”的故事,专讲空军,忙完这两年再去筹备。

  眷村文化 很像大院文化和伤痕文学

  新京报:赖声川曾说《宝岛一村》有点像大陆大院的故事。你觉得像王朔小说里描述的那种感觉吗?

  王伟忠:很像大院的东西,也有点伤痕文学的感觉。像我们这种大院文化跟《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浪漫》等一些小说很类似。

  新京报:舞台上那些故事都是真实的,还是有部分改编?你希望传达一些什么?

  王伟忠:故事全都是真实的。比如根据空军不成文的规定,战死后家人都由学长、学弟照顾———20年后人从大陆放回来,太太已经和自己的同学组建了新的家庭。我们希望舞台剧能传达出小岛上凝聚出来的人情味,那种都市跟村子之间的拉锯等等,并非瞎掰、凑在一起。

  新京报:舞台上为什么眷村的房子始终一个样?

  王伟忠:眷村的房子都是临时搭建的。之所以没有改进是因为眷村人总是等着回大陆,所以眷村的电线杆都是编号的,因为要带回大陆。即便有改进也都是自己改的:每家每户都会搭竹篱笆,在院子里洗澡;女孩长大了不能洗了就开始砌墙;之后又要建公厕、盖楼房。但这么多年,我们造房子用的还是土墙和篱笆。

  新京报:台湾的政策变化、经济腾飞等,为什么在戏里都没有表现?

  王伟忠:因为讲不完。土改跟我们这些军眷子弟没关系;上世纪80年代初炒房、炒楼、炒股跟眷村也一点关系没有,因为大家还都是领薪水的;我们这一拨人心是跟着政府走的,走到后来变成孤城孽子,希望为父辈收集故事。

  新京报:据说很多眷村人都适应不了台湾所以始终没有走出来,但是你和另一些人走得却相当成功。

  王伟忠:很多人走出去后不会说闽南语,觉得社会排斥他,所以又回去了。眷村人被原住民叫做“外省人”,回到大陆又被叫做“台胞”,所以很矛盾。我有很多兄弟因此也没走出来,甚至有个兄弟因为混得很差,居然死在路边。但我觉得要出人头地还是要出去,这和人的个性有关。好在我和台湾本地人、大陆人都能相处得很好,而且我还是台湾第一批新闻记者,1988年就来北京交朋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和我都是那时候认识的。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