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印经济竞争各有优势 进入良性发展道路最重要

2006年10月04日 06:41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仅凭几点优势,不能断定印度将会超越中国。对于中国来说,是否被印度超越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使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取得长远持续较快的增长。

  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落后印度11位。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印竞赛是龟兔竞走,印度将超越中国而创造出更大奇迹。但评论很少作详细的数据比较。

  中国和印度是走向繁荣的不同典型。中国早在1978年便开始改革开放,经济迅速起飞,印度亦于1991年由国大党政府进行改革,推行自由化和全球化。去年中国GDP跃居世界第四位,印度GDP亦进入世界十强之列,中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光明前景,举世瞩目。

  中国仍有较大优势

  中国采取投资主导型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锐意引进外资和发展加工贸易,优先发展工业,目前工业规模已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工业的迅猛发展促进和支撑着中国服务业的迅速壮大,在第一产业方面,中国则早已跃居世界首位。印度的发展模式是优先发展服务业以带动经济全面增长,但其结果首先是工业发展缓慢,去年印度工业增加值只有中国六分之一,而且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且由于印度工业薄弱,对服务业支持不足,亦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以致印度服务业的增长比中国慢,去年印度服务业的增加值只有中国一半。至于第一产业,虽然印度耕地面积比中国大,但印度大多数农产品单位面积数量比中国低,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的主要农产品、肉类和水产品的总产量均低于中国,印度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仅是中国的三分之一。印度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桥梁、机场、港口,电站和城市公用工程等,由于缺乏资金以及征地困难等因素的制约,进展十分缓慢,与中国差距很大。

  1990年中国和印度的GDP分别是3546亿美元和3169亿美元,基本处在同一起跑在线,但到2005年,中印两国GDP分别是22248亿美元和7198亿美元,中国是印度3倍,中国已远远抛离印度,今后印度经济即使能以年均8%的增长率持续增长,也要十三年后才可赶上中国2005年的GDP,因此无论是短期还是中期,印度经济均难以改变落后于中国的格局,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印度经济在2020年将超过中国”的论点是缺乏数据支持的。至于中印竞争是龟兔赛跑一说,则可能性不大,兔子要打盹才会被乌龟超过,但中国不会在经济发展上有所懈怠,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居安思危,不断改进。

  印度金融业健康

  印度有以下几个优势:

  消费带动。印度是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由投资与消费共同带动的,只是投资的贡献更大而已,然而中国的消费增长是快速的,中国消费在推动经济增长亦同样起了重大的作用,不应低估。

  先进的软件业。印度软件业有很大优势,但中国政府近年亦大力扶持软件业,已取得成效,2003年中国软件业销售额达到190亿美元,比印度还多出30亿美元,这点恐怕许多内地人和港人也不知道。但是印度软件公司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以及印度软件出口额仍然节节领先,中国在这些方面要迎头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印度向世界办公室进军时,近年中国亦悄然开展服务业贸易,但是印度的英语优势,将在接受世界服务业转移中占有先机。

  健康的金融业。印度金融业发育较好,效率更高,坏账率很低,中国金融业近期将不良资产剥离后,四大商业银行坏账率已降至10%以下,由于中国各大银行已陆续上市,监管必然加强,而且随着金融改革深入开展,预计坏账率反产的机会不大。至于股市方面,印度证券化程度高,股市表现出色,中国股市则长期低迷,差距很大,不过中国去年股改后,今年中国股市已止跌回升,目前沪综指已升至1700点的合理水平,国内外经济界对中国股市前景多表示乐观。

  走良性经济发展道路

  微观经济指标较好。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企业微观经济指标,如企业竞争力指数,公司经产与策略,国内商业环境质量等,印度均比中国优越,主要原因是印度市场经济化改革已基本实现,中国经济市场化仍未完善,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普遍偏低,必须改进。但财富500强中,中国企业数目是印度两倍,不久前波士产集团评出全球100家可成长为新的跨国集团的大企业名单中,中国有44家,印度只有21家,因此中国大企业的发展前景比印度好。

  然而,仅凭以上几点优势,不能断定印度将会超越中国。对于中国来说,是否被印度超越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使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上,取得长远的持续较快增长。

  (稿件来源:香港《大公报》,作者:余柏全,转载时有删节)


 
编辑:闻育旻】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