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西化”无处不在 中国该如何来确保文化安全?

2006年11月23日 06:34

  中新网11月23日电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邵秉仁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指出,中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西方文化纷纷涌入中国,“西化”无处不在,影响深远,亟待鉴别、规范和梳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日渐衰退,已经威胁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亟待抢救、保护和振兴。

  文章说,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发展基因,还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人民大众提供深厚的道德基础。国家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指出,中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西方文化纷纷涌入中国,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意识形态,从语言文字到宗教信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生活,“西化”无处不在,影响深远,亟待鉴别、规范和梳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日渐衰退,已经威胁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亟待抢救、保护和振兴。因此,必须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继承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为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文章说,伴随着对西方文化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场合不断受到批判和诋毁。对此,既要旗帜鲜明地予以驳斥,又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一定要借鉴和汲取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文章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应该弘扬创新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几千年的纷争、共处过程中,形成了共有的文化,这是我们各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其特点是刚健有为、独立自强、开放包容和维新变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加以创造性转化,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公平精神等时代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活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

  文章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体系,流传万世,维系着中国人的精神、道德、信仰与价值观。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的现象,我们应该努力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塑国民精神道德体系,让传统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成为日常规范,为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奠定道德基础。

  文章分析称,我们应该改革学校教育,加大传统文化教育比重。今天的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支离破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现实意义有的持怀疑态度。这样下去,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势必发生紊乱。应该站在有利于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为重,克服功利主义、短期效应,把国学教育放到重要位置,改变“重西学,轻国学,重外语,轻汉语”的局面。在教育实践中,应高度警惕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挤压和遮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和消解西方文化建立的文化霸权及产生的负面影响。


 
编辑:邱观史】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