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青年患大肠癌60%机会传下代 港大破解遗传诱因

2006年09月06日 15:52

  中新网9月6日电 据香港成报报道,大肠癌是香港第二常见的癌症,患者人数于过去20年急升七成,每年新增约3200宗病例,香港大学医学院透过抽验患者的肠细胞,发现部分遗传性大肠癌个案,是由于遗传性“甲基化”令抗癌基因“上锁”,无法抑制癌细胞所致,透过量度细胞的“甲基化”水平,可有效预防遗传性大肠癌。

   负责研究的港大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梁雪儿表示,当中约有10%至15%的大肠癌具遗传性,35岁以下的大肠癌病患,更有六成机会将病症遗传给下一代。遗传大肠癌中又以“遗传性非瘜肉结直肠癌综合症”(简称“HNPCC”)最为普遍,占总病患人数的4%。

  她表示,遗传性基因突变是引致“HNPCC”的主因,医生可透过血液分析重组患者的基因排序,以测试对方是否属“HNPCC”个案。

  梁雪儿续称,港大医学院的“遗传性肠胃癌基因诊断化验室”过去数年为70个患有“HNPCC”进行血液分析以找出突变的基因,其中一个由仁济医院转介的三代人家庭,其基因排序完全正常,化验室再抽取该家庭成员的肠细胞进行化验,发现三代中皆有成员体内的抗癌基因出现“甲基化”(methylation),其中三人于年轻时曾患上大肠癌及子宫内膜癌。

   梁雪儿解释,“甲基化”即部分基因被“上锁”,不能发挥本身作用,医学界过去一直认为“甲基化”不会遗传,今次个案属全球首宗“甲基化”引致遗传性癌症的个案。她建议50岁以下或怀疑自己有遗传大肠癌的病患,可考虑接受“甲基化”水平的检测,又建议“HNPCC”患者每隔一至两年进行大肠镜检查,及早发现及割除瘜肉,以防其演变成癌瘤。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