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官媒批一些地方政府调控不力:"背地里推高房价"

2006年08月24日 13:34

    漫画背景连接:近日,建设部连续下发两文件,目标指向党政、企事业等有能量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住房需求。专家分析,建设部两通知在推动相关单位人员进入房市,加大住房需求量的背后,目的是促使相关单位与房市感同身受,从而切实落实住房保障制度。 中新社发 福落宜得 作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相关报道:官媒指北京等地房价上涨过快 调控看地方决心

  中新网8月24日电 国家宏观调控再度发力3个月后,国内商品房价格的走势仍令人忧心。官方新华网今日刊发“新华时评”文章批评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市调控政策“拆招卸力”的做法,成为推高房价的主要因素。本应是高度权威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地方强大的“政绩”需要和商业利益面前被迫转攻为守。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7%,涨幅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文章说,国内商品房价格的这一走势令人忧心。

  文章认为,实际上,2005年春季以来的中国商品房市场上,一直就存在着两股力量的博弈: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以稳定房价涨幅为基调的调控政策措施越来越细、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则是各地商品房价格在“涨幅同比下降”的说法中持续上涨,许多城市的房价连创新高。到现在,不仅几大热点城市房价猛升,近年来房价比较平稳的广州今年以来的涨幅也超过10%。房价飙升的热浪还在向大连、呼和浩特、成都等城市扩展。

  房价持续高涨的走势,反映了商品房市场上两股博弈力量的强弱。像土地违法现象一样,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市调控政策“拆招卸力”的做法,成为推高房价的主要因素。本应是高度权威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地方强大的“政绩”需要和商业利益面前被迫转攻为守。

  文章并举例说,为化解宏观调控的力度,一些地方政府延期出台执行细则,有选择性地发布土地存量数据,通过“空对空”的会议“贯彻”中央政策,明面上落实宏观调控,背地里推高房价。不久前,珠三角某市对位于城郊的两块住宅地挂牌拍卖,要求建成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户型,房价不得超过6000元/平方米。这是“国六条”实施后该市公开拍卖的首宗“限价地”。但是,业内人士指出,这两幅地块属于二类住宅地,所在区的住宅均价只有3400多元,地块周边住宅均价也不到5000元,开发商根本不敢开出6000元这样的高价。这样的“限价”,还不如说是“抬价”。

  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稳定房价的调控政策措施能否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既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也是对各级政府行政能力的一种考验。一些地方政府挖空心思地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拆招卸力”,显示部分地方领导干部不仅缺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缺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领导智慧。

  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执行力弱,政令不畅,甚至有令不行,政府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一些地方对中央政策“拆招卸力”,已经使宏观调控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要落实稳定房价宏观调控政策,当前最需要破解的难题是地方政府的执行力问题。有关方面应改进现有的行政方式和内容,不仅督促地方出台有关细则、措施,更要看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指标有无改观;不仅要看各地的统计数据,更要深入实际看看老百姓是否满意。对那些执行政策不力特别是假执行、真抗拒的地方,应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黄玫、何丰伦)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