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大学生就业取向:去西部去基层?给个理由先!

2006年06月30日 12:30

    资料图:2006年2月18日,近万人参加了在宁夏银川市举办的人才招聘会,场面十分火爆。为了缓减就业压力和解决基层人才不足问题,宁夏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中新社发 芦河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九日电 题:“去西部、基层就业,给个理由先!”

  --中国大学生就业取向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早在几个月前,这样的标语就开始出现在北京各高校的校园内。最初听到学校号召学生去西部、基层就业时,小王用周星驰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回应道:“给个理由先!”

  小王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一名毕业生,虽然学的是冶金专业,但在大学的前三年,他都不想去钢厂工作。在他看来,钢厂的工作又累又挣不着钱,甚至连找女朋友都比较困难。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固执认为“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的大学生,在毕业前与位于河北省的唐山钢铁公司签约,笑言从此成为一名钢铁工人。

  “给个理由先,我给自己的理由是四个字:学以致用。”小王说,促使他后来改变看法的原因,是他发现要在北京找一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专业对口。首钢要搬迁,不招人,研究所的门槛又太高,曾经不愿去钢厂的他临毕业时终于明白,自己还是舍不得放弃学习了四年的专业。“学了四年冶金,不去钢厂不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王的母校北京科技大学,原名北京钢铁学院,几十年来为中国的钢铁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但近年来,“钢院的学生不愿去钢厂”的现象着实让学校的领导有些头疼。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钢铁企业一般都位于比较偏僻、落后的地区,对学生的吸引力远不及京、沪、穗这样的繁华都市。

  今年,中国政府先后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即招募到农村基层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而西部地区和基层又急需人才的情况下,这样的措施可谓一举多得。

  但怎样才能把毕业生吸引到西部和基层呢?仅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口号显然是不行的。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曦说,如今大学生的想法更现实,在职业选择上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经济收入的多少,这都很正常,学校也应该理解他们的想法。

  就北京科技大学来说,学生不愿去钢铁厂,是因为条件艰苦、环境差这样的想法先入为主,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真实情况。陈曦介绍,近几年,学校领导多次带领学生参观酒泉、鞍山、莱芜、唐山等大型钢铁企业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钢铁企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一次参观完酒泉钢铁集团后,当场就有十四名学生签约。

  从政府层面来看,为了吸引毕业生服务西部和基层,一系列优惠举措先后出台。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分数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成绩加十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靠一个使人热血沸腾的口号感召青年人的时代过去了。”陈曦说,要吸引学生他们去西部、基层就业,应该做的是加强引导,必须要考虑到他们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完)

 
编辑:邱观史】
:::相 关 报 道:::
·中国大学生求职心理调查:40%盼工作5年后当领导
·最佳雇主调查,国内企业吸引力增渐受大学生关注
·中国大学生毕业新时尚:用旅行向大学生活说再见
·专家忧心忡忡:中国当代大学生面临网络伦理危机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