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给中国世界品牌战略泼点冷水 龙永图未必有错

2005年09月07日 11:29

  中新网9月7日电  花都汽车论坛上,曾代表中国进行加入世贸谈判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发表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看法,随即引发中国汽车业就“是否需要发展自有品牌”的问题激辩不断。最新一期香港《经济导报》载文认为,龙永图以全球化的视野为中国抛下品牌包袱,以开放心态积极嵌入国际汽车生产产业链,是更为切合实际的发展策略。

  自从“中国制造”横扫全球以来,“中国创造”之梦开始成为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虽然近年来中国凭借制造业优势的不断扩大,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毋庸讳言,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的全球产业链上,中国企业大多处于低端,高能耗、高劳力、高资本消耗、低回报的盈利特点让国人对雄踞产业链高端的世界名牌拥有者们艳羡不已。创造中国的世界名牌,将高额的品牌附加值与中国强大的制造优势相结合,成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然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尚处于第三世界国家水平的非英语国家,缔造出享誉全球的国际名牌,恐怕尚需时日。就目前的中国国情而言,努力提升制造能力,在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比较生产能力竞争中巩固优势,取得一定经济财富积累之后,再逐渐向产业链高端攀爬,恐怕是更为切合实际的策略。

  抛弃品牌创造,甘为国际车企做生产装配车间听上去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也一定程度上刺伤了我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民族自尊心。另一方面,从利润分配的角度讲,占据产业链高端,谋取超额利润,摒弃惯常以制造为主的"臭汗经济"模式,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然而,世界品牌创立的背后,是无数次残酷竞争中胜出的世界级企业,而世界级企业国际地位的确立,则离不开相应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

  在国人对国际汽车品牌充斥中国大街小巷耿耿于怀的同时,国际汽车巨头却对于品牌是否中国化显得颇为豁达。通用中国总裁此前在回答上汽与通用合资开发的汽车能否叫“上海牌”时,他说,如果中国市场接受,当然可以叫“上海牌”。通用总裁对自有品牌的"无所谓",恰恰说明了目前汽车市场上的竞争格局,他对于将“通用”换为“上海”之所以如此大方,就是因为他知道这不可能成为现实。在商言商,品牌的选择最终由市场决定,由消费者决定。试想如果在同一个展台上摆出两部型号相同的汽车,一部挂的是通用的牌子,一部挂牌上海,中国的消费者会选择哪一部?答案不言自明。

  环顾中国消费市场上的国际品牌,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近年来刚刚崭露头角的个别韩国品牌之外,其它的顶级名牌几乎都来自于“富国俱乐部”---G8集团国家。我们所熟悉的国际名牌行列中,不仅见不到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身影,连印度这个近年来经济发展咄咄逼人的南亚新贵也遍寻不着。南美以盛产咖啡闻名于世,然而国际知名的咖啡品牌却都来自欧洲北美。由发达国家垄断国际品牌的现状并非一日形成,更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简而言之,国际品牌的竞争,实际上是国家间经济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任何脱离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盲目求高求大的品牌战略,都可能无功而返。且莫论汽车设计制造这类发端于西方社会的高科技密集复杂产业,即使是在日常饮料这样的简单产业竞争上,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亦曾横扫千军。

  传统成熟产业中,品牌的缔造和稳固,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更是企业间、国家间综合实力的较量。中国近年来虽然取得巨大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显著。品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目前国内人才的流动现状不容乐观,一流人才流失依然严重。以国内最著名的清华北大为例,每年超过5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学成后回国效力的比例极低。即使是那些愿意回国的中国一流学子,也大多选择在华的国际企业机构任职。

  品牌的树立是个系统工程,更是长期战略。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在新的五年计划中提出创立世界名牌的战略极具前瞻性,其战略意义不容置疑。然而,世界品牌的创设需要相应的软硬件环境配合,更需要有吸引力的人才培养使用计划作奠基。以目前的中国国情,考虑到文化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以及中国数以亿计的剩余简单劳动力,在目前国际的产业链上,发挥自身优势,先在与同级别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力争胜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继而在此过程中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并伴随着财富和综合实力的积累,假以时日,中国创造的世界品牌也会有崭露头角的一天。但是,如果罔顾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于与发达国家正面对撼,抢夺品牌制高点上,则可能因为拔苗助长而颗粒无收。

  志存高远,民族腾飞,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愿。我们期待着某一天,全世界热爱运动,崇尚时尚的青少年都以脚蹬一双“李宁”牌球鞋为荣。然而,我们首先应该学会接受目下中国的新一代穿必选NIKE、ADIDAS 的现状。如果要求“李宁”们风靡全球,令“NIKE”们成为历史尚难以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也许应该先力争让供应东南亚市场,甚至全球消费市场的“NIKE”们主要在中国生产,而不是相反。举杯畅谈光荣与梦想总令人荡气回肠,然而具体到经济决策上,也许更需要理性、智慧和坚忍,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华腾)

 
编辑:郜威伟】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