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预览五中全会:亲近民生将成“十一五”规划标志

2005年09月08日 13:53

  中新网9月8日电 7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定于今年10月召开本年度的中央全会,亦即十六届五次中央全会。主要议程,除按例由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外,将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瞭望》周刊刊登文章指出,如果比较“十五”计划中强调“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而“十一五”规划中则是载明“以人为本”,从而一语道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提纲挈领的意义。

  上个世纪最后10年,中共曾经分别在十三届七中全会、十四届五中全会、十五届五中全会,先后通过了“八五计划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十五计划”。由于规划本身的周期性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全会周期性的原因,本届中央恰巧也是在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新的五年规划建议。然而,随着情况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强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后,新的规划编制工作呈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从规划理念、内容要求到程序等,都有许多创新。

  因为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所以就更重视区域规划问题。在维持原有行政区域规划的同时,突出适应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区域规划,如泛珠江区域、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等。因为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所以就更重视包括社会安全稳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胡锦涛在2005年4月15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谈到,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尤其要注意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提出新思路,明确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鉴于“十一五”时期仍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主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负责人以一种不多见的特别明快的语言表述:编制的出发点,要从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强化有关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规划,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

  同时,还有专家建议:市县规划内容应更多地阐明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此议如获广泛认同,并在事实上成为规划工作指导,无疑将是规划理念与制度的创新之举,受惠的也将是全社会各阶层广大人民群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可认为“十一五”规划是规划的民生,民生的规划。说是规划民生,因为它所包括内容的着重点,由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转为更加关注人民福祉的提高。说是民生规划,因为它的编制过程除有相关机关、组织之外,还有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叶笃初)

 
编辑:李淑国】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