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海内外学者:郑和形象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

2005年09月28日 15:47

  中新网9月28日电 “郑和”这个符号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海外华人对郑和的崇拜有什么文化意义?27日,“文化视角:东南亚的‘郑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市举行。围绕着文化视野中的“郑和”,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和南京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专家学者展开了讨论。

  据《厦门日报》报道,在研讨会上,学者专家讲了不少当地有关郑和的传说和记载,在他们的阐述中,郑和已经不仅是中国的,更成为世界的文化象征符号,涉及15世纪以来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华人移民在东南亚的拓荒等等。

  马来西亚南方学院教授安焕然说,数个世纪以来,郑和成为了海外华人合力塑造的“开拓先驱”形象,甚至成为神格化的象征符号;这反映了他们心理上需要的民族荣耀的历史召唤,来作为华人们共同心灵的支柱和依托。就如同不能“失根”一样,郑和成了一个凝聚华人社会、带给族群荣耀并使之团结一致的象征符号。

  厦大历史系教授曾玲说,现在出现了一股“郑和热”,有文化的、经济的、旅游的、神明的甚至是财神的郑和,人们从不同角度诠释郑和,从史实到传说再到神话,这些都是人们对郑和景仰的一种反映。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廖大珂认为,在早期,华侨乘船出国,生命维系于茫茫大海,毫无安全保障,而且经常受到殖民者或当地统治者的欺凌和虐待,只能祈求神灵保佑旅途平安。郑和七下西洋,时间之长,航程之艰险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的;但郑和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胜利归来。在华侨眼里,郑和是强大祖国的代名词。如同妈祖一样,郑和也被视为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灵加以崇拜。在海外华人中,从对郑和的个人崇拜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信仰崇拜,寄托了他们得到强大祖国的保护的渴望和情感,反映了海外华人的故国情结。

  为研究中国民间的郑和崇拜,厦大历史系教授曾玲深入到龙海市鸿渐村,对当地的“太保公”庙进行了调查。她发现,在村里有一种普遍说法:郑和下西洋时,村落中的一些村民随之前往东南亚。由于得到郑和的保佑,这些移民在东南亚经商贸易发了大财,为此,移民们对郑和非常感恩。他们将东南亚的郑和画像带回来,在鸿渐塑像建庙祭祀,以保佑鸿渐村和南洋两地的许氏平安、发财。

  曾玲认为,每年在郑和诞生日村里的太保公庙以“番客戏”为主要内容的神诞庆典“番客节”、以“太保公蕴外洋”即郑和保佑华人为神明崇拜的主要功能取向,以及一些相关联且世代流传的传说、习俗等构成了福建闽南民间郑和崇拜的基本内容。

  链接

  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 苏庆华:在马来西亚,有不少历史悠久的郑和庙,如登嘉楼的“三保公庙”、槟州的“郑和三保宫”等。据登嘉楼村民流传,郑和船队曾经在此搁浅,在河畔附近的一棵参天大树下留宿,待涨潮时方起航。传说搁浅的船只后来变成一条五十尺长、凹凸不平的船型化石石陵,贯穿河流中间,在石陵上可以看到一个郑和的巨型脚印。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 刘崇汉:马六甲华人把郑和喻为马六甲的恩人,郑和代表明朝与马六甲建立了友好的邦交。马六甲的三宝山西南麓有一座宝山亭,宝山亭的左边是一口井,据说郑和曾经在山上掘井取水。宝山亭后的那口井,水质甘甜,据传说外来游客喝了井中所汲之水,都会想再来马六甲,美丽的传说带旺了这个结合神迹的旅游景点。

  马来西亚南方学院 安焕然:现在,在马来西亚的中学历史课本,必有一个章节是谈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与贡献、郑和下西洋及马六甲王朝与明代中国的关系的内容,一直是该科考试的热门话题。(王菲菲 李晓平)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