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袁隆平指出水稻研究必须走两条路线 彼此相结合

2005年10月24日 14:28

  中新社金华十月二十三日电(陈健)“水稻研究必须走两条路线。一条是形态改良,另一条是杂种优势利用,必须彼此相互结合。”浙江金华·华东农交会袁隆平院士报告会近日在金华市举行。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他首先介绍了中国目前水稻种植情况。

  他说,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已经基本完成预期的目标,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中国杂交水稻亩产四百二十公斤,第二期杂交稻试验非常成功,截止到二00四年,已有一百十二个百亩片亩产超过八百公斤,双季晚稻平均亩产六百七十公斤。另外,双季早稻由于生长期较短,五、六月份又正值南方梅雨季节,光照不足,所以要想有较大的突破目前来说还有点困难。

  袁隆平指出,水稻的研究要走两条路线,而且必须走这两条路线。一条是形态改良,另一条是杂种优势利用,必须彼此相互结合。只有形态改良而没有杂种优势利用或是只有杂种优势利用而没有形态改良都不能大幅度地增产。形态改良,顾名思义改的是外观,改变水稻的株高,水稻的叶宽,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良好的植株形态是高产的前提条件;杂种优势利用改变的是内在,通过杂交,把亲代的优势继承下来,以增加结果率,增强抗病能力。当然,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也须以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为依托。

  水稻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直接关乎着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如何使粮食增产增收,如何进一步地推广水稻新成果,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仍是中国科学家长期的工作重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完)

 
编辑:张磊】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