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娱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长恨歌》票房惨淡 关锦鹏“严重受伤”(图)

2005年10月27日 10:33


导演关锦鹏﹙右﹚指导吴彦祖和郑秀文演出(资料图片 来源:太阳报)

  关锦鹏终究还是成全不了《长恨歌》,自上映以来,从媒体到观众对于该片的质疑声一直不绝于耳。影片迄今为止上映近一个月,在其原著最有市场的上海,票房仅180万人民币,全国也不过500万人民币。《2046》同为文艺大片,票房不尽人意,也有2000万。《长恨歌》的500万实在是捉襟见肘。这部投资近4000万,让人寄予厚望的大制作,可以说,输得有些尴尬。

   制片方过分信任关氏班底

  《长恨歌》可以说命运多舛,从改编到定演员再到拍摄,始终不太顺利。记者昨天联系到该片的制片主任沈晔,对于目前差强人意的票房,他承认这部影片的确不算成功:“看过小说原著的观众不满意,说改动太大,失却了王安忆风格及上海味道;没看过小说原著的观众说看不懂,每一段感情都太突兀,不够感人。”

  应该说,关锦鹏此番“失手”关键在于剧本的把握。沈晔告诉记者,《长恨歌》的编剧杨智深是关锦鹏的老搭档,两人曾合作过电视剧《画魂》,由于对王安忆这部长篇小说改编的困难早有预料,所以,对于关锦鹏推荐的的这位香港资深编剧,他们给予了信任。杨智深也很认真,一写就是一年。本以为慢工出细活,但剧本出来后,拿到上海给专家们一看,还是提出不少意见。“主要是作为香港人,他们可能把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拍得很有味道,但《长恨歌》大部分段落还是在解放后,所以他们的理解有偏差。”

  如此开局不利,怎么就没想办法及时修改呢?沈晔无奈地表示:“时间来不及了,郑秀文等明星的档期都差不多定下了,如果改,必是大改,等不及的。”沈晔诚恳地反省道:“我们的失误就是太依靠他们了。我们以为,以关锦鹏的实力,再加上杨智深和张叔平捉刀,以及郑秀文、梁家辉、胡军、吴彦祖等明星,片子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而且在发现问题时,我们又认为,既然找了人家,就要信任人家,不能太指手划脚……”结果,影片处处硬伤,“走了形”的《长恨歌》别别扭扭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票房惨淡不足为奇。

  关锦鹏始终没有找准感觉

  记者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于第一时间观看《长恨歌》后,就与关锦鹏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在记者不讳言看片后的失望时,关锦鹏竟微笑点头:“我明白。我知道会听到很多批评。”他承认,自己在导演此片时也一直没有得心应手的感觉。记者与他探讨了片中许多令人费解的处理,他说出的理由,不是“我觉得老克勒并不一定是迷恋王琦瑶的过去”,就是“我想要表现香港与上海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他对《长恨歌》的理解,并不合乎寻常逻辑。这和他的身份背景有关。

  于是记者问他:“你既然对《长恨歌》有那么多自己的理解,已经完全偏离原作者的意图,那又何必借用这部作品的套子呢?很容易招骂的。你就自己拍一部描述上海女人一生的电影好了?”他沉默良久后表示,“没办法,投资方好不容易买下了这本书的影视版权,他们来找我,我答应了就得拍啊。”言语间,颇有骑虎难下的意味。

  如上种种,也许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长恨歌》拍得“四不象”了。正如一些专家所说:“影片在拍摄手法、叙述语言、演员表演上都没有什么亮点,关锦鹏花这么大力气,却没有任何突破。关锦鹏不是郑秀文的救星,也不可能让每一部与上海有关的电影成为奇迹。他,毕竟是个香港人。”(新闻晨报;袁媛)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