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在日华人:我们能为中日关系做些什么?

2005年10月31日 17:36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10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虽是“轻装”参拜靖国神社,仍是激起了千层浪,后果如我们想像的那般严重,中日关系着实让人再捏一把汗,有评论指出,“政冷”之后,“经凉”必至无疑。总之,中日关系尽显山穷水尽之态,不见柳暗花明之势。笔者为这事采访了多位在日华人,大家都表现得很郁闷、很无奈,其中一位说了一句让人感慨万千的话:我们能为中日关系做些什么?

  这两年来,中日两国之间一直事件不断,波澜起伏。每当其时,在日华人总是心情复杂,处境尴尬,今日,一句“我们能为中日关系做些什么”道出了你我共同的心声。每当中日关系出现一个大争点时,日本的媒体总是大张旗鼓地渲染,有时还特地邀请华人专家、学者上电视发表看法,笔者注意到,学者们总是小心谨慎地遣词造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手法,既要适度批评中国民间“反日”的过激做法,又要站稳立场,不忘中国人的身份,也谈一谈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

  这些年,谈起中日关系,在日华人时常感受到来自两方的压力。一方面,一些不明真相的日本民众受到日本媒体的影响,“亚洲杯反日风波”以及“反日游行”等中日关系剑拔弩张的时刻,他们会紧急退掉原本订好去中国的机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中国很安全,却全然听不进去,还故作战战兢兢状。这些让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深感两国民众之间交流的匮乏。另一方面,在日华人也受到来自国内的一些误解,比如,在网上,只要说出自己身在日本,就被视作另类,如果再替日本说一两句好话,“汉奸”的帽子立马飞来。一颗中国心不被理解,这是在日华人的苦楚。

  在日华人在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中生存,实乃不易。“我们能为中日关系做些什么”这一沉甸甸的问句,表达的不仅是忧心与无奈,更是在日华人对祖国的深情,对居住地日本的期望,对中日关系的美好祝愿。与其说磕磕碰碰的中日关系让在日华人处境艰难,不如说让许许多多热心中日友好的人伤透了心。因为我们身在日本,深知日本除了有一小撮右翼分子外,更有成千上万热心中日友好、崇尚中华文化的民间人士。这次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一些民间团体、包括一些媒体谴责起小泉破坏中日友好,只顾个人信仰的做法来简直与中国的“愤青”站到了一条战壕里。这些也是我们急于向国内同胞传递的信息——中日友好也是日本人民所期盼的。

  从“我们能为中日关系做些什么”中或许也能看出在日华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句话绝不是空谈,在日华人熟悉中国,也熟悉日本,能够真正成为维系中日民间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日友好的中坚力量。纵然中日两国不可能世世代代友好,但我们时刻准备着,为中日关系做些什么,为东亚两个大国的和平共处、互利互惠尽自己的一点力,这是在日华人的人生价值之一。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作者:文苇

 
编辑:郑蕴章】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