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近千民间文物再现“老长沙” 显示深厚文化底蕴

2005年11月22日 20:59

  中新网长沙十一月二十二日电 石碑、牌匾、瓷罐……长沙市历时半年从民间征集到的近千件文物,使“老长沙”的形象跃然再现。

  长沙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数千年的历史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抢救保护一批印证长沙历史的文物,长沙从五月起开始大规模征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

  经过为期半年的征集,已收到各类文物近千件。其中,有反映长沙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文献、公馆民居的建筑构件;反映湖南传统民俗风情的婚嫁、生活用具;湖南电影机械制造厂设计生产的八点七五毫米电影放映机、记录长沙历史的老电影拷贝;“长沙北正街”款的锡制温酒壶、九芝堂的药罐、北协盛的瓷罐以及湖南近现代名人的手迹等,无不生动再现了“老长沙”的生活场景。

  据了解,部分文物并不乏历史研究价值。在长沙通泰街西园社区征集到的“左太傅祠墙界碑”,是长沙人民纪念晚清重臣、爱国名将左宗棠的重要物证。在长沙新开铺一处废品仓库里发现的一枚一八四一年生产的铁炮,对研究清朝军队的装备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文物征集工作人员远赴黔阳县安江镇发现的两台一九一四年英制纺织机,是湖南第一纺织厂(长沙裕湘纱厂)在“文夕大火”前转移至黔阳的,未迁走的四万纱锭的机器设备均毁于当年的“文夕大火”。迁移的二百四十八台织布机,在设备更新中已经被陆续处理,现存的这两台机器正是近代湖南民族纺织业发展的珍贵物证。

 
编辑:李淑国】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