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 经 资 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今年买房还需要排队吗?深圳楼市呼唤动态平衡

2006年01月11日 15:21

  中新网1月11日电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深圳本轮房价快速上涨,是深圳城市化升级过程中,供求结构失衡矛盾在多种因素诱导下的集中表现。人们不禁要问:今年买房还需要排队吗?——这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与供应的增长能否达到“动态平衡”。

  房价涨根本原因在供需

  首先从供求关系上看,深圳市场存在着“快速增长的住房需求与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的根本性冲突。

  2004年,深圳常住人口已接近600万(594万),而实际居住人口则超过1,000万(约1,200万)。在这一庞大的人口基数上,深圳外来人口仍呈较快增长态势。2000-2004年,深圳平均每年新增加的常住人口达到41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这些新增人口如果按每人需要15平方米的住房计算,则深圳每年需要新建615万平方米的住宅。

  另一方面,在深圳工作了八年、十年以上的“老深圳人”,则存在巨大的换房需求。“老深圳人”在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打拼多年以后,随着自身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以及结婚生儿育女,他们迫切需要从原来居住的或小或旧的商品房里搬出来,改善居住环境,扩大住房面积。

  2000年,深圳有433万常住人口(约140万户家庭),五年过后到现在,如果他们之中有1%的家庭每年从50平方米的小房搬进150平方米的大房(即平均每户增加100平方米建筑面积),则深圳每年需要新增140万平方米的住宅(往往是高档住宅,甚至是豪宅)。

  再从供应上看,深圳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却无法突破。深圳市域面积仅2,02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居全国之冠;其中特区内的328平方公里,可开发用地已基本开发完毕(可建设用地仅余10平方公里左右)。2004年,深圳住宅批准预售面积为806万平方米(当年新房销售面积为820万平方米,供求比为1:1.02);而2005年全市房地产投资额和施工面积则出现了下降。

  房价涨的另外五大原因

  除了“快速增长的住房需求与有限的土地资源”这一对基本矛盾外,本轮房价上涨还与下述五个方面原因密切相关。

  一、城市化升级提升了深圳城市价值。2003年,深圳正式将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作为今后25年的发展目标;2004年,宝安、龙岗特区外两区全面推进城市化战略,农业人口全部转变为非农业人口(深圳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关内”、“关外”统一城市建设标准。

  二、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0-2004年深圳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0%,居民购买能力大幅提升。

  三、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尤其是土地成本快速上升。

  四、深圳楼盘品质优良,性价比高。19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楼盘一直有全国的“样板房”之称,这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了深圳房产的高价值基础。

  五、境内外投机资本的进入。这一点虽然没有准确数据能说清楚到底有多少钱流进深圳炒房,但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这一现象决非个案。

  引导住房合理消费

  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从源头上“对症下药”,特别是要从法律、制度上引导居民科学、合理消费住房,抑制过度或“超前”消费住房面积。

  研究一下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状况,并将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房地产市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相对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有“超前消费”倾向。

  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按照国际上的通行划分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仍处于中低收入国家水平(1,000-3,000美元)。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4平方米,对比联合国1990年代中期的住房水平调查,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均居住面积22平方米)。由此可见,中国城镇居民在以中低等的经济收入,享受着中高等收入的住房面积。

  这种“超前消费”住房面积现象在深圳同样存在。2004年,深圳人均GDP约7,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2005年上半年,深圳销售的新商品住宅套均面积为90平方米(1-6月销售新房31,007套,2,790,673平方米)。而与我们一河之隔的香港,2004年人均GDP已达34,200美元,但香港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20平方米,成套住宅的户均面积只有50平方米左右。

  以香港的住房面积水平为参照系,如果深圳的户均面积下降20%(主要通过税收制度减少大户型豪宅供应量来实现),使户均面积降至70-75平方米(仍比香港高50%左右),则在不增加土地供应和建筑面积的情况下,相当于每年净增加2.5万套左右的住宅供应量(以2004年的住宅销售面积820.13万平方米为基数),这样就可以极大地缓解市场供求矛盾。

  鉴于以上分析,深圳房地产市场的后市表现,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与市场供应增长之间是否能够达到“动态平衡”。(刘海龙)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