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 经 资 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社科院专家:应加快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006年01月26日 09:36

  中新网1月26日电 中国社科院博士时卫干在今日出版的新京报上载文指出,当前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且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等。而所有这些问题中,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是核心问题之一。“十一五”开局之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委实已是刻不容缓。

  文章指出,正是因为经济的粗放式增长,才会衍生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但投资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受油电煤运等资源瓶颈严重制约等诸多问题。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期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工业依然是主体,中国依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总体看中国现在还只能算是工业大国而非工业强国,资源消耗巨大,但单位资源的平均产出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在近9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之下,油荒电荒煤荒运荒等等也就不足为怪。

  文章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部需求强烈、内部市场广阔、人均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而言,加快这一转变进程尤为重要。近20年来中国只要GDP年增长率超过9%,就很可能出现资源紧张、经济过热等问题就是例证。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劳动力极其便宜的国家。中国的资源价格亦极其便宜,但中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供给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人为压低的廉价的能源、原材料和资金为基础,进一步助长了工业生产浪费资源的倾向。

  文章指出,要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根本的一条在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于继续深化要素市场的改革,把行政配置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让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惟有通过这一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方可真正脱胎换骨。

  经济学界与业界目前都流传着一句话:“让社会主义更加社会主义,让市场更加市场”。让社会主义更加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分配更公平;让市场更加市场,就是要更加市场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与精华,可能也就在于此。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