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 经 资 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编辑周记:车价不降才是炒作 别总拿愤青说事

2006年02月20日 08:43

  编辑周记(2006年2月12日~2月18日)

  据说年前的车市加价买车泛滥,年后正在慢慢回复到降价的正规。根据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分析,今年的车价还是稳中有降,“降幅可能与去年相当,维持在百分之三左右”,其实每年年初的预测都差不多是这几句话。

  于是就有了打破常规的不同见解,2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就大声质问“经过几年的降价,中国汽车的价格已基本与国际接轨,动辄几千上万的降价信息是如何“炒作”出来的” ?而《北京娱乐信报》的报道是,“在各个经销商节后疾风暴雨般降价优惠却无人问津的情况下,京城车市大有过了春节不是年之感”。

  按照前者的观点,后者大概就是那个“降价信息的炒作者”了,观点的碰撞简直看得见噌噌的火化。车价是不是应该降,编者只想提一件事,通用在北美市场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仍然充满信心,理由是在新兴市场取得了大量利润,新兴市场自然主要是指的中国市场,既然通用在中国能赚到这么可观的收入,那么车价凭什么就不能再降?不降价信息的“炒作者”居心又何在呢?

  本以为“市场换技术”的争论能随着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的“这种路子根本就走不通,这种说法有些自欺欺人”而停止,没想到,近日又出了“市场换技术受益者是老百姓”的新论,而且反对者都成了“那些泛民族主义化、泛政治化的‘高位愤青’们”。

  又是“愤青”,此词一出,那些有过微辞的人,似乎都是为个人利益而无端愤怒的极渺小者。“市场换技术”之所以饱受指责,在于其操作的无原则性,多长时间能换来技术,换来的是什么技术,没有办法能量化。这二十年我们没换来技术,再过二十年我们换的来吗?也许能也许不能,即便能,也不是人家施舍来得,你得卡着脖子要他换才行。

  老百姓究竟得到多少利益,编者做个不太严谨的比较,在90年代,我们用市场换来的大众桑塔纳卖价24万人民币,比当时国际上售价差不多贵出一倍,普通老百姓得到的好处就是数着自己每月三百块钱的工资,盘算着要过几百年才能买的起这么一辆大众在其他市场已经淘汰的B级车;而在民营资本真正进入汽车业之后,也就是吉利的车下线,夏利的价格一夜之间骤降一半,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有生之年大概也能拥有一辆汽车了。

  编者猜测,吉利的资本也许不是靠合资车厂积累的,技术也大概不是用95%的市场换来的吧?

  动不动就拿“愤青”说事的人,心里才真的是无端愤怒。

  上周还有两辆真正的新车下线。东风雪铁龙凯旋我没见过,但是其原型车在欧洲销量不错,消费者又有了新的好选择,希望今后不要看到类似于“发动机老旧,装备缩水”的批评。华晨骏捷的定位是中国的宝马,编者觉得不是特别合适,无论设计风格、价位、驾乘感觉还是目标用户都不太靠谱。如果是好车,应该尽量多把自己的优点突出,何必追求那么多奇怪的感性认识?别的优点不太好说,但是骏捷的安全性编者亲眼见识过——试装的骏捷将捷达的尾厢撞烂,自己的前脸却几乎没有大碍。(郜威伟)

 
编辑:郜威伟】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