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 经 资 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观影斯皮尔伯格《慕尼黑》:冤冤相报没有出路

2006年02月20日 11:28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面对巴以冲突如此沉重的话题,斯皮尔伯格没有把它拍得沉闷呆板,相反,他拍成了一部充满悬念的政治惊险片

  文/王强

  巴以冲突向来是个敏感话题,西方成名的艺术家一般避而不谈,我知道的惟一例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其小说《敲鼓的小姑娘》正面描写巴以冲突,被誉为迄今为止最杰出的反恐小说。现在,斯皮尔伯格填补了电影界的这一空白。

  作为全球电影界最著名的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慕尼黑》,讨论复杂敏感的巴以冲突,自然引起世界媒体的关注。电影公映后,媒体反应强烈。有人批评他攻击巴勒斯坦人,也有人指责他对以色列不友好。当然,大部分影评家对《慕尼黑》赞誉有加,有影评家称它为一部“充满勇气和良知的电影”,认为这是斯皮尔伯格继《辛德勒的名单》后最深刻的一部影片。

  1972年9月,慕尼黑举行奥运会时,8名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九月”的成员闯入奥运村,劫持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和教练。在随后的营救活动中,以色列人质全部遇害,造成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以色列政府随即组织特别暗杀小组,逐个追杀清除与此事有关的巴勒斯坦人。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一片讲述的就是以色列暗杀小组的复仇过程。

  电影的主人公阿夫纳(艾里克·巴纳饰)曾经是以色列总理戈尔达·梅厄的保镖,现在是暗杀小组的负责人,他带领另外4位特工在欧洲四处追杀11位巴勒斯坦人。影片通过阿夫纳的心理转变过程,对复仇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斯皮尔伯格在本片中表现出他以往影片中罕见的冷静。他当然很热爱以色列,影片中有一幕,阿夫纳的母亲提醒他为什么要成立以色列:“我们必须立国,只有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在这世界上才有了立足之地。”这大概也是斯皮尔伯格的心声。但是,这并不妨碍斯皮尔伯格质疑以色列的报复政策。在影片结束时,9位巴勒斯坦人被杀掉,但是,更危险的恐怖分子跟着出现了,恐怖活动愈演愈烈。以色列人的这种报复行为,究竟达到了什么目的呢?

  影片有三次重要的谈话。第一次是慕尼黑惨案发生后,当时的以色列女总理梅厄夫人与她的顾问们研究复仇问题,梅厄夫人最后总结说,每个文明社会出于需要,必须做一些与其价值观相违背的事情,以色列必须以牙还牙,进行报复。第二次谈话是在阿夫纳与一个巴勒斯坦人之间展开的,那位巴勒斯坦人指出,巴勒斯坦人有权回家,并预言以色列最终会失败。最后一次是影片快结束时,阿夫纳与他的顶头上司之间的对话,阿夫纳提出了自己对整个事件的质疑。斯皮尔伯格通过这三次对话,引导观众对巴以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斯皮尔伯格当然知道,巴以问题不可能通过一部电影来解决,但是他向世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他指出,这种血腥的复仇对冲突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种冤冤相报是没有出路的,只会毒化双方的心灵。

  作为一位深谙电影艺术的导演,面对如此沉重的话题,斯皮尔伯格没有把它拍得沉闷呆板,相反,他把《慕尼黑》拍成了一部充满悬念的政治惊险片。影片对每次暗杀都有详尽细致的描写,而且每次都不相同。影片一扫当前好莱坞电影的夸张做作,其暗杀场面相当纪实,我们看到暗杀者和被杀者的痛苦和折磨,引发了我们的恐惧与怜悯。影片中有一场在巴黎的戏:暗杀小组锁定了一个巴勒斯坦人,在他家的电话上安上了炸弹,只要对方一拿起电话,暗杀小组就可以引爆炸弹。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巴勒斯坦人的小女儿突然闯入,拿起了电话。暗杀小组的成员立刻采取措施,避免误杀小女孩。这一场戏通过平行剪切的手法,拍得惊心动魄,既写实又富于象征意义,极具希区柯克的风格。

  扮演男主人公的艾里克·巴纳,曾经在李安的《绿巨人》中担纲主演,这次他扮演负责暗杀小组的以色列特工阿夫纳,表演得相当出色。阿夫纳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温柔敏感,热爱自己的家人和战友;同时他做的是残酷的暗杀工作,艾里克·巴纳把人物的这种复杂演绎得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编辑:周亦男】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