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电讯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心态浮躁致学术造假难遏 透视中国科研体制弊端

2006年04月14日 09:27

  中新网4月14日电 从正在查处的若干科研造假事件中,暴露出中国科研领域从政绩观到体制机制方面的严重缺失。国内的专家学者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中国出现类似“黄禹锡事件”的科研造假,与现在的高校行政系统和科研项目审查弊端有关,导致科研造假难以遏制。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教授指出,现在社会环境处于一种浮躁的心态。一些科研学术人员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心态浮躁,某些制度性的严重缺失又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现在的高校行政系统和科研项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校要排行,要综合实力评价,高校领导人需要科研成果、著名学者。所以,一些高校很难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查。

  从造假起步的科研项目一旦做大、做出名声,就更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唐安国指出,这就是"光环效应"、"马太效应",导致高校科研出现"造星运动"。同时,高校、科研机构还"运作"来许多权威专家给"造星"和项目打包票,科研成果就更加真假难辨。

  唐安国认为,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领导者的浮躁狂热导致的。国家从上到下拼命支持科技创新,这种"赶超情节"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在全社会浮躁的心态下,行政干预和社会的迫切愿望给研究人员施加的压力很大,造假往往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杨金志 王蔚 刘丹)

更多瞭望周刊新闻
 
编辑:张磊】
:::相 关 报 道:::
·教育部将查近期学术造假事件 告诫知识分子自律
·学术造假有全球化趋势 现有防范机制已难以胜任
·迷雾重重 七问“中科院院士被指论文造假”迷局
·清华对一造假教授处"极刑":撤职并解除聘任合同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热线:(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