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讯稿|图 片|图 片 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广西玉林乡村木偶戏:渐行渐远的珍藏

2006年04月28日 23:12

  中新网玉林四月二十八日电 题:广西玉林乡村木偶戏:渐行渐远的珍藏

  作者 刘红

  尽管电影电视早已普及,网络亦遍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但在中国农历的一些传统节日里,在广西玉林市城乡的不少地方,那独具玉林特色的木偶戏上演时依旧的是魅力不减。

  四根碗口粗木柱撑起占地约八、九平方米的木架子,木架子上方的中间挂着一块约三米宽、一米多高的布景,这就支起了木偶戏的简易舞台。

  每场木偶戏演出前都要在社头上摆上供品,燃烛焚香,做一番虔诚的祈祷。因为木偶又叫鬼偶,不拜神就提不动。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

  玉林的木偶戏非常古朴,基本上还保持着木偶最原始的简约,没有线,只有笔木雕刻的头和两根木棍支起的可以活动的上肢。表演时木偶动作并不多,以演唱为主。木偶班多是三人一个组合,两人演唱,一人锣鼓伴奏兼道具场记等所有幕后工作。一套木偶戏的全部家当约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即一担的重量,所以,每个木偶戏班就叫一担。

  木偶戏用纯正的玉林方言演唱,荒腔野调没有任何修饰与做态,自然古朴,纯粹。因为玉林的方言很生涩,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因而木偶戏只在玉林方言内流行,它不向外扩散,亦不受外来干扰。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自己原始的风貌,这在各种传统戏不断受到各种艺术风格影响,纷纷求变求新并最终失去自己或改变了自己本来面貌的现代,尤显难能可贵。

  年近六十岁的文传基、文丕优、文丕楹这担木偶戏班,常在玉林城区一带演出。文传基痴迷木偶戏,他于一九七八年开始学演木偶戏,一九七九年自己搞了一担,开始独立演出。后来与他合作的搭档老了,不能演唱了,他曾停顿了一段时间。一九八五年他又重操旧业,组织了现在这个戏班。

  玉林人在嫁娶、祝寿、得子及农历的节日里,习惯请一担木偶戏班来演唱助兴。木偶戏的鼎盛时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场演出观众最多达数千人。那时候,只要有一个地方演木偶戏,几里地外的人都会赶来看,看戏就像过节一样热闹。文传基编写的剧本里最长的是《月唐传》,一共八集,每集演七八天,全剧要演六十多天。

  与很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玉林的木偶戏也衰落了,现在还喜欢看木偶戏的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时常会集体凑钱,请一担木偶戏班到自己住所附近唱戏,一般是八十元人民币包一个晚上。八十元人民币三个人平摊,每人不过二十来元,但文传基们还是愿意唱下去,他们并不靠演木偶戏来糊口,除了木偶戏这个极致的爱好,他们都有自己另外的养家本领,他们现在演木偶戏纯粹是一份对传统民间艺术执着的坚守。

  在文传基家,记者看到他装木偶和道具的两口深枣红色的大木箱,已经斑驳;那套不知演了多少场次的木偶们亦已陈旧,写满了岁月的沧桑。锣鼓、响板都已磨得发亮,那些用横条信笺和复写纸抄写、改编的剧本,纸已发黄,字亦模糊,业已成为文物。文传基每天面对这些东西,总觉得它们太过寻常。但于我们,这些东西真的弥足珍贵,因为它们正在淡出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并最终成为记忆深处的珍藏。

 
编辑:余瑞冬】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