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讯稿|图 片|图 片 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胶州:借力“申遗” 山东三大秧歌轮流粉墨登场

2006年05月16日 07:48

  中新社青岛五月十五日电题:胶州:借力“申遗” 扭红秧歌

  作者 修建华 刘振华

  舞动的彩绸,欢快的锣鼓、高亢的唢呐……围观的人们禁不住踏着鼓点跟着扭起来。胶州秧歌、商河鼓子、海阳秧歌山东三大秧歌轮流登场,各展风姿;四十四支秧歌队伍穿行在大街小巷,一次次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这是记者在胶州市首届秧歌文化节上看到的场面。

  “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大秧歌的喜爱。

  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的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

  舞蹈理论界总结说,胶州大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是真正的“扭”秧歌。一九五四年,胶州大秧歌赴北京演出,受到了周恩来、 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一九九八年还赴胶州友好城市——韩国大邱市参加了“达句伐”祝祀活动,火爆大邱,让数万韩国人为之倾倒。秧歌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胶州,让胶州这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海内外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胶州大秧歌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曾经历过被边缘化的窘境。“一个城市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个文化荒漠。”胶州市市长曹友强说。胶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去年胶州秧歌和茂腔成功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一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活动在当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防止传承过程中的“断代”现象,该市组织专人对胶州大秧歌、茂腔、八角鼓等传统曲目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收录传统剧目的《胶州大秧歌》、《胶州八角鼓》、《茂腔传统剧目演出集锦》已相继出版发行。胶州秧歌作为胶州市文化艺术的精髓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学习。文化部门派出专职辅导教师巡回指导基层演出,传授舞蹈技巧。

  历经三百多年的历史,胶州大秧歌几经轮回,又迎来了“新生”。如今在胶州,仅秧歌队就有一百多支,街头巷尾,农村社区,随时随处可以见到头戴彩巾、身披行头、手舞红稠扭秧歌的情形。每到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胶城内外唢呐欢奏,锣鼓喧天,秧歌队伍遍串大街小巷,常使观众迷恋得“忘了饥渴忘了家”。 在马店镇东小屯村,无论是年近古稀的老者,还是咿呀学语的孩童,人人都能即兴扭上一段。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东关小区的市民王先生请来了秧歌队,扭着秧歌娶新娘。

  在秧歌文化节上,处处可见载歌载舞的韩国朋友。以外向型经济见长的胶州市,韩国投资企业达八百多家,长期居住在胶州的韩国人有一万多人,很多韩国人喜欢上了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胶州秧歌。韩国友人朴永浩说,来胶州投资,除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外,很大程度上是受胶州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吸引。“在韩国,最早听说胶州就是一九九八年的大邱演出。现在提起胶州,就知道秧歌,提到秧歌,就想起胶州。” 朴永浩如是说。

 
编辑:宋方灿】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