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娱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央视青歌赛考住了谁?

2006年06月05日 14:25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歌手们在青年歌手大奖赛综合知识考核时的窘态,暴露的不仅是我国专业歌手的文化素质不足,也给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教育敲起了警钟

  ★ 文/雁间  

  人们说了多年的一句俗话:瞧这个人,说的比唱的都好听。央视的青歌赛后,这句话终于被颠覆成了:说的没有唱的好!

  当然,对于歌者而言,专业就是歌唱,平时听能听到歌手说得最多的也就是在演唱间隙说出几句港台不像港台、内地不像内地的话,“你们还想听吗?”“给一点掌声我”而已,通过青歌赛,让大家领略了他们“说”的本事了,这个“说”,指的是歌手们在综合知识考核时的答题。

  自打央视的青歌赛设立综合知识考试后,给濒于衰落的青歌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而且调动了全国观众对综合知识的参与和兴趣。这不能不给青歌赛在普及提高国人综合素质所做出的贡献记上一功。一些事隔多年已淡忘的知识库被重新打开;一些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问题经专家解释后恍然大悟;一些知识的盲点误区经评委们的点评后茅塞顿开、获益匪浅。因此,认为歌手只要把歌唱好而不必去考这些唱歌以外知识的看法,随着青歌赛几届的坚持,这些声音已经越来越微弱了。

  我有时也觉得余秋雨先生在点评时有些苛刻,也有些冗长,甚至还有口误,但总体来说,我对余先生是赞赏和敬佩的。我很赞成他对歌手所说的那番话:艺术不仅仅是凭技巧,唱歌也不仅仅是靠嗓子,歌手是文化的传播者,歌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的使者,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知识即使不熟悉,也应该敏感,哪怕是好奇,如果就凭好奇心,也因该去探究、去搞明白。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各行各业竞争激烈,过去抢手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现在都遭遇就业的困难,原因之一,现在的学校教育只重视专业课程和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高技能、低素质”的现象。很多用人单位对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十分不满,因为,拼技能、拼实力的背后,靠的是个人全面的、综合的素质的支撑。就歌手而言,如果仅仅学会了演唱技巧,满足有一个漂亮的脸蛋,一个美妙的歌喉,却完全漠然于音乐的文化内涵、漠然于音乐之外所辐射和外延的知识,漠然于历史、文学、科技等多元组合,唱着“孟姜女”而不知道“秦始皇”,唱着“梅兰芳”却不知道“霸王别姬”,那不就成了“唱歌机器”了吗?

  也有人,包括歌手自己,把没有答好考题,归咎于“太紧张”,我想这是一种站不住脚的开脱。如果把战场上打了败仗、把赛场上输给了对手、把高考时不够分数等等都以“紧张”为托词,那就永远不会有梅兰芳、不会有刘翔。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透过青歌赛,看到歌手们在综合知识考核上不够理想这样一个现实,我想这不完全是歌手个人的责任,而是与社会的教育有关,和社会倡导的风气与氛围有关,更是和不少文化人轻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有关。但愿歌手们在青歌赛综合知识考核时的窘态,不仅能牵动今后想参加比赛的歌手们的神经,更应牵动社会文化的整个神经系统。 ★

 
编辑:张哉麟】
:::相 关 报 道:::
·韩寒再开骂:余秋雨,陈凯歌,陈逸飞不配当大师
·央视青歌赛20天赚1.4亿 团体赛总决赛"鸣金收兵"
·选手得满分遭质疑 观众要求青歌赛一评委下课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